至於中醫,1978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中醫”的詮釋是“中國固有的醫學”和“用中國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治病的醫生”。可是,在以往的一些詞書中,你卻不一定能找到這樣的解釋。有些詞書,雖然也有“中醫”這個詞,但釋文卻大不相同。其中“中”字的讀音,是念“zhong四聲”,而不是“zhong一聲”,比如《辭源》對“中醫”一詞的解釋就是“符合醫理。漢書藝文誌經方:‘(庸醫)以熱益熱,以塞增塞,精氣內傷,……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謂如讓庸醫治病,不如不治為好,故以不治為中醫。”可見,把我國固有的傳統醫學稱為中醫隻是近代的事。

前麵已經講過,中醫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在西醫傳到我國以前,因為我們隻有一種醫學,當然也就沒有必要給它標上“中醫”的名稱。我國古代的醫學文獻沒有一部曾是冠之以“中醫”的。l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醫的大量傳入,在我國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體係,到了l9世紀末,為了同西醫相區別,中醫的名稱才逐步出現。在我們稱謂中醫的時候,首先要明白,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在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中,還有藏醫、蒙醫、維吾爾醫等等醫學流派存在,並且至今尚在發揮作用。因此,目前所謂的“中醫”,稱為“漢醫”可能恰當一些(實際上是指“漢醫”)。其二,我們還應知道,中醫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某些國外醫學知識及經驗,它並不是什麼完全的“國粹”,如中藥裏的血竭、西洋參、乳香等都是從國外引進的藥物。而且隨著中醫進一步與外界的交流,其“民族性”可能會進一步縮小,而“世界性”會進一步擴大。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把傳統的漢醫理解為“中國的醫學”,恐怕不太恰當。

綜上所述,所謂“中醫”和“西醫”這兩個名稱都不夠恰當。五屆人大通過的憲法第二十一條中提到“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以“現代”和“傳統”來區別存在於我國的不同醫學體係,這應該是比較科學的,那就是說,對於“西醫”,應稱為“中國的現代醫學”;對於“中醫”,應稱為“中國的傳統醫學”。這兩者都是我國醫學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顯然,把中醫視為“祖國醫學”,而把西醫視為。非祖國醫學”,是一種錯誤的理解,特別是衛生工作者,更是要摒棄門戶之見,取對方之所長,棄自己所短,共同為祖國醫學及人類的康健,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第三節 關於兩種醫學的曆史由來

一、古代醫學——中醫的曆史由來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中醫的起源,人們常說,中醫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那麼,中醫的年代到底有多久呢?

中華民族的曆史,應該從炎黃開始談起,中醫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一枝奇葩,當然也不應例外。炎黃指妁是炎帝和黃帝,他們是離現在四五千年以前傳說中的兩個皇帝,是我們民族的始祖。

炎帝,就是神農,又稱烈山氏。他生長在薑水,因而姓薑,是薑姓部族的首領。據古書記載,傳說遠古時代的人,吃的是禽獸的肉,到了炎帝時代,人白增多,而禽獸減少,情勢所迫,神農就製造了農具,按照一定季節,教百姓種地收糧。從此人們才不愁吃穿,人們為了感激他,稱之為神農。神農不但發明了農具,在醫藥的發明上,也有他的功績。傳說:神農氏曾發明一種“赭鞭”的神鞭,去鞭打“百草”,經過鞭打,各種草木都顯露出自己的本性——有毒無毒,能否治病,是寒性還是熱性(中醫的名詞),以及屬於什麼味道(同前)。然後總結,加以推廣,人們才懂得了用草藥去治病。當然傳說很多,還有另外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古書記載神農“嚐味百草,宣藥療疾,救天傷人命”。就是說:他曾經親自品嚐許多草藥的味道,尋找能夠治病救人的藥物。在“嚐百草”中,神農不顧個人安危,“一日而遇七十毒”甚至有“一日百死百生”的情況。當然,這兩種傳說都是認為中藥是神農發現的。正因為如此,以後許多有關中藥的書都被加上“神農”兩個字。比如,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文獻,書名叫《神農本草經》,以後又有《神農本草屬物》、《神農食忌》等等。

講完炎帝,就讓我們看看黃帝。黃帝相傳姓公孫,名軒轅,是有熊國國君少典的兒子。相傳黃帝初生之時,很小就會說話,長大後,更是聰穎異常。古書中關於他的傳說更是不勝枚舉,說他發明了很多東西,比如製作武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等等。古代的學者,總是把古代的發明創造,都收歸到黃帝的名下。並視之為中國文化的始祖,醫學的發明也不例外。據說,黃帝周圍的大臣,不少是醫學家,黃帝正是在向他們的不斷谘詢、訪問當中,受到啟發,而創新並發明了針道、脈理、醫理等。所以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文獻,都是以黃帝和歧伯、雷公等幾位大臣對話的體裁寫成的,書名也叫《黃帝內經》。在當時與後來的一些醫學文獻,書名冠上“黃帝”兩字的,也為數不少。

那麼,中醫藥學到底是不是神農、黃帝這些聖人們發明的呢?當然不是。應該說,不論神農也好,黃帝也好,這些傳說中的人物都不過是原始社會中一定曆史階段的代表,而傳說中他們“創造”醫學的事跡,隻是反映了人類早期醫療保健活動的一些史實。醫藥絕不可能是哪幾個聖人、智者、預言家發明出來的,而是人類長時期的集體創造。。

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人類曆史上一切科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都和生產勞動有著密切的關係,都是人類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積累起來的,醫藥知識也不例外。

前麵講了“神農嚐百草”之事,神農不一定就真有其人,但“嚐百草”的事,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可能是一個人。在原始社會初期,生產力非常低下,人們不懂得耕作收獲,而隻能從自然界尋找現存的東西拿來充饑,“饑則求食,飽則棄餘”是人的本性。可以想象,人們在采集野菜、種子以及植物根莖充饑之時,有可能吃到一些有毒的植物,而發生頭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當然,也可能出現相反的情況,正在感冒發熱時,無意中吃了某種植物,發熱緩解了。這樣天長日久,日積月累,人們就逐漸地懂得了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東西不能食用,甚至到後來,有可能有意識去專門尋找某一些植物來緩解自己的病痛,這樣,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總結藥物也就出現了。“神農嚐百草”的傳說,正是人民群眾這種實踐的反映。魯迅先生曾在其文集《南腔北調集》中說道:“大約古人一有病,最初隻好這樣嚐一點,那樣嚐一點,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幹的就無效。有的競吃到了對症的就好起來了。於是知道這是對於某一種病痛的藥。這樣地累積下去,及有草刨的記錄,後來漸成為龐大的書,如《本草綱目》就是。”魯迅先生這段話,實在是人類發明醫藥的深刻總結。

除了內服藥物以外,外治法的出現大體也經曆了這樣一種體驗摸索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中,人和野獸雜處在一起,難免引起搏鬥而導致外傷;當采集和獵取食物時,因碰撞、跌倒或由高處墜下而引起身體損傷的事也時有發生。當這些外傷出現時,人們有可能不自覺地去按摩、捶搓以減少其痛苦,或者隨手用泥土、樹葉、蘚苔等敷在患處止血、療傷等。久而久之,也就發現了能夠減輕疼痛或者可以止血的東西。這就是某些外治法及推拿術的起源。

至於針法及灸法的出現,過程也大抵如此了。在內蒙古一帶,還流傳著一則有關熨法灸法起源的傳說:古代有一老牧人,經常腰腿疼痛,找不到治療方法。有一次,他上山放羊,山上很冷,他便烤火取暖,接著在剛燒過的石頭上睡了一覺,那熱乎乎的石頭,居然使他經年不愈的腰痛減輕了許多。接著他又在燒過的石頭睡過幾次,腰腿痛竟然好了。老人把這一“偉大”的發現告訴了別人,人們互相轉告,反複試用,並在這基礎上發明了灸法及熨法。

從上述的藥物、外治法以及針灸法的出現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醫藥起源於人類勞動生活的實踐。原始的醫藥衛生,是原始人類長期與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積累,正是這些早期經驗為以後醫藥的發展和醫學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從上麵談到的醫藥起源來看,人類掌握初步的醫療保健知識,到現在已經有了很漫長的曆史。那麼,為什麼人們常說中醫隻有幾千年的曆史呢?這個“曆史”時期是怎麼算的呢?原來,我們所說的中醫學發展的曆史是從中醫成為一種知識體係、一門科學的年代來算的。在這以前,人類醫療衛生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雖然和中醫學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但兩者終歸不一樣。那麼,中醫發展成為一種知識體係,是以什麼為標誌的呢?簡而言之,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確立,總結人類長期的醫療實踐,升華為係統理論,這種理論反過來又能有效地去指導醫療實踐。隻有這個時候,才能稱其為科學。而作為中醫理論體係確立標誌的,則是《黃帝內經》這一部不朽著作的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