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如何協調現代企業對外的公共關係(一)(1 / 3)

廣泛結交政界

優秀的企業家大多與政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古今中外,許多成功的企業人士都與政治家有密切的往來甚至是親密的友誼。與政府人士友善可以使企業優先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與政策,可以增進企業與國家之間的理解,獲得多方麵的優惠與照顧。但切忌在私人交往中使用不正當甚至是行賄等違法行為,拉攏腐化政界人士,獲取非法利益。

優秀的企業家要善於捕捉機遇,及時求得政府的幫助與支持,發展自己的事業。美國企業家哈默就是一個以善於與政治家打交道的著名的創業者。

1921年,正當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對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充滿敵意、極度恐懼,並對其進行武裝幹涉和經濟封鎖的時候,作為移居美國多年的沙俄巨商後裔的哈默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要去訪問莫斯科。當時其他西方企業家都認為他這是“發瘋”的舉動。因為十月革命後蘇聯采取了沒收沙俄資本家財產,並把資本家掃地出門的政策,哈默此去,豈不是自投羅網!但哈默認為,共產黨人也是人,人總是要吃飯的,蘇聯當時正在鬧饑荒,我去賣糧食給他們總不致於不要吧。做生意就是做生意,盡管與他們在意識形態上信仰不同,但通過貿易互通有無,達到互利互惠,仍是顛撲不破的法則。於是他以不同尋常的膽識和勇氣,克服重重困難,踏上了前途未卜的蘇維埃土地,考察了蘇聯缺糧的情況,向蘇聯政府提出了用蘇聯生產的毛裘、皮革、木材和魚子醬等土特產品換取美國小麥的以貨易貨的貿易建議,很快得到了蘇聯政府的同意,並積極協助哈默做成了這筆生意。

哈默此舉首次打開了美蘇民間貿易的渠道,為緩解蘇維埃政權麵臨的最緊迫的饑荒問題做出了努力。列寧為此接見了哈默,並贈送給他一張親筆題字的照片。這張照片至今仍保存在哈默家族集團公司董事長的辦公室裏。在列寧的支持下,哈默在蘇聯的事業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他承租了一個石棉工廠,成為第一個和蘇維埃政權簽訂承租合同的美國人,這比美國政府承認蘇聯早了整整12年。哈默回到美國後,又勸說福特不可忽視蘇聯這個大市場,這樣他又成了在蘇聯經銷福特汽車的唯一代銷商。

哈默的例子充分說明了與政府官員私人關係的重要,這就啟發我們,如果自己與政府官員有私人關係,就要想辦法把這種關係保持好,並使之不斷升溫、升級,不要“臨時抱佛腳”。如果自己沒有私人關係,再想想辦法尋找關係,比如派專人常去政府官員那裏去交流一下,彙報一下情況,請示一下有什麼指示,久而久之,也許就能建立起良好的私人關係。

以上成功的事例說明,和政治家建立良好的關係常常會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凡成大業的企業家,沒有一個不是得到政界要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的。

善借東風,借勢政治

商業活動中充滿各種機遇和挑戰,而許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及政治形勢的變化無疑為商家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隻有早有準備的企業家才能隨時抓住它,並很好地利用它為自己壯大實力。優秀的企業家時刻準備著迎接各種機遇的到來。他們懂得“良機”的珍貴性,知道如何“借機行事”。所以在變化莫測的商海中,他們總能找到一條便捷的航道,奇跡般地到達目的地。

以“改革開放”大勢為例,中國最早的一代私人企業家正是借改革的東風,迅速壯大崛起,乘勢而飛的。當今中國排在富豪前列的人,往往是敢於衝破思想禁錮,敢為天下先,走在時代前麵的人,或者說是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正所謂登高才能望遠,他們的遠見卓識和超前判斷力是今日輝煌成就的決定性因素。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都對政治大勢有獨到而準確的判斷力,並敢於為此一博。北京富豪李曉華的冒險是較典型的例子。

李曉華出生在北京工人家庭,文革期間,他下放到黑龍江,1978年返京後一直幹些雜活。而那時雖有萬木逢春的政治氣象,但倒買倒賣還是違法行為,而李曉華就因倒賣了一些電子手表而被勞教三年,但李曉華深信:商業活動一定會放開,隻不過是時間問題。結果沒過多久,個體商業活動就被國家政策所認可,李曉華可謂是先行者之一。

80年代初,他獨自跑到廣東,用3500元買了一台從美國進口的噴泉式冷凍果汁機,到北戴河海濱,與當地人合作設立一家冷飲合資公司,賺取10多萬元。當他看到後來者居上時,便改做放映錄像帶生意。1985年,年已34歲的李曉華告別妻兒,前往日本半工半讀,後來他發現101毛發再生精在日本有市場,便憑著個人關係成為日本三家代理之一。這時,他的事業走入正軌,也開始發展旅遊、貿易、房地產、紡織等業務。1989年,他看到香港的地產物業大幅下跌,憑著直覺和勇氣大批購入樓宇。他在香港設立華達投資(集團)公司,投資香港房地產、日本進出口貿易、馬來西亞鐵路建設等,賺取利潤後,便在中國大陸各地不斷投資,在北京、天津、山東、東北的吉林等設有10多家三資企業。

如果把李曉華的成功發達說成是同中國改革開放大業一起風風雨雨地走過來的,一點也不過分。改革開放,給每一個尚不富裕的中國人提供了無限的致富機會。但能否抓住這個機遇,這就需要個人的眼光和膽識了。每一個曆史性的政治事件或轉折點,都蘊藏著無限的商機。善於抓住這曆史性的一刻,也會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而最善於借助“政治事件”大造聲勢的企業當屬派克公司。1888年,喬治???斯?派克在美國創建派克製筆公司,經過多年努力,派克研製出高質量的派克金筆,投放市場後很快受到消費者喜愛。到本世紀20年代,派克公司已在美國製筆行業中名列榜首。派克製筆公司在最初的發展中,為了開拓和占領市場,除了不斷地改進筆型設計,經常推出新品種、新款式吸引顧客以外,往往抓住重大政治事件的機會和利用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動來擴大派克筆的影響範圍,提高聲譽和知名度。

1943年,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處於艱苦對峙階段的時候,派克製筆公司贈送給盟軍歐洲戰區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一支派克金筆,這支筆上鑲有四顆純金製作的星,代表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四星上將軍銜。兩年後,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法國用這支筆簽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約。派克筆因此蜚聲四海,在世界各地深受歡迎,銷量成倍增長。到1945年,派克製筆公司已在14個國家設有子公司,世界上有120家經銷店和專營經銷商經營派克金筆。派克製筆公司年產500萬支金筆,雇員達6800多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高檔金筆生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