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之家”的建成
1907年1月6日,注定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第一所“兒童之家”成立了。我們當時招收的學生大多在3~6歲之間。那時還沒有專門的教育法,我在兒童之家推行的是我自己的家教法。“兒童之家”當初十分艱苦,除了50多個衣衫襤褸的窮孩子之外,再沒有別的東西了。當初那些送孩子來的家長,大多是沒時間帶孩子的文盲家庭。
我們最初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把這些孩子聚集在一起,免得整天在樓道鬧哄哄的,而且把牆壁畫得烏七八糟。我受邀請來負責這個教育機構後,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在這種感覺的推動下,我們開始籌劃辦“兒童之家”。我當時信心滿滿,覺得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最終會得到全世界的尊重。
主顯節那天,我在教堂裏讀到《聖經》上的那段對我來說像是預言的話:“看到地球被黑暗所籠罩……但是,太陽將在東方升起,它的光輝將成為人們的指南。”出席兒童之家開幕式的所有人都驚訝地問我:幹嗎要在地球上建這麼一個機構給窮孩子呢?開始工作的時候,我的心情就像一個農夫,拒絕用好的玉米種子,找到沃土就隨意撒種。和農夫的結果相反,我在土地上挖到的不是糧食,而是金子;寶貝隱藏在泥土下麵。我並不認為我自己就是那個農夫。我更像愚蠢的阿拉丁,明明手中拿著開啟寶藏大門的鑰匙,卻就是無法將鎖打開。
就在我為這些兒童工作的時候,我常常感到驚訝萬分。我覺得有必要說說這個奇跡般的故事。教育正常兒童發展的關鍵,在一般人看來,是采用在教育有心智缺陷的兒童的過程中大獲成功的那些方法。起初我也是這麼想的,因為我曾經幫助過弱智兒童,用這種方法改變其思維方式,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由此推理,這種方法在正常孩子們身上也應該很有效。結果讓我感到驚愕,這些理論看上去根本不管用,至少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作為激發孩子興趣的一種手段,這些教具應用在那些智力差的兒童身上是有用的。而用於正常兒童和心智有缺陷的兒童的身上,效果是不同的。因為這些教具能使心智有缺陷的兒童改善心理健康,並學到一些東西。所以,我竭盡全力去勸說這些兒童運用教具。但是,這不適用於正常兒童。當一種教具吸引兒童時,他會以一種驚人的聚精會神的態度連續工作,對這個教具集中全部注意力,心無旁騖。完成工作後他顯得滿意、輕鬆。這種心情,從那些安寧的小臉蛋和為完成任務而滿意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來。我給兒童提供的教具,就像鍾表商人提供開啟鍾表發條的鑰匙。鍾自身在發條上緊後就不停地運轉了;兒童不僅能持續地使用教具,而且他們的心理變得比以前更健康,更有活力。心理激勵才能推動這樣的工作。
我不相信這個現實,一次次地實驗,結果都一樣。我有時候會自說自話:“我不相信!下一次我才相信。”我感到有點不可思議,並在很長一段實間內拒絕承認這個結果。我並責怪教師們對我善意的提醒,他們一次次地告訴我孩子們在幹什麼。我隻是很嚴肅地說:“這很讓我吃驚。”我至今還想起這位老師淚眼婆娑地說:“你是完全正確的。每次,這樣的情況被我看到,我就想,正在激勵這些兒童的肯定是個兒童們的守護神。”
我懷著無比慈愛和悲憫之心看著這些兒童,極富感情地說:“你們是誰?難道就是耶穌懷裏抱著的嬰兒嗎?”那一刻我堅信,真理就在前方,我要拚命去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