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就是這樣隻看到了孩子的身體需要,讓他們吃喝和睡覺,他們總認為孩子不應該到處亂走,不應該碰任何房間裏的東西,他們就應該做一個聽話和服從的睡眠者,仿佛孩子一覺醒來,身體就可以突然間長高,大腦也變聰明了。他們都忽視了孩子更重要的心理需要。

我們要分辨出什麼是應當的睡眠,什麼是人為強製的睡眠。如果一個大人總是習慣強迫孩子超時睡眠,那他就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孩子身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看不見的創傷。

不管是父母,還是保姆,抑或祖父母,他們總是想讓本來活蹦亂跳的孩子睡覺,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家庭,這種現象都普遍存在。相對而言,由於窮人的孩子很少受管製,像野孩子一樣到處亂跑,比富人家子弟的情況要好一些。

我曾接觸過一個6歲左右的富人家的孩子,他傷心地告訴我,自己從來沒有看見過星星。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因為爸爸媽媽總是讓他天一黑就上床睡覺。正因如此,他每一次都錯過了看星星的時間。他給我說了他內心的一個願望——想在夜晚的時候,爬到山上最高的地方,躺在那裏,安靜地看整整一夜的星星。

這個孩子真是太可憐了,看星星竟然成了他不可企及的奢望。這對他認識世界的活動,是怎樣的一種限製和阻攔。很難預見,這種限製將對他未來的能力造成多大的障礙。正因如此,床成了孩子最大的痛苦。每一次入睡都要發生一次爭執和戰鬥,而最後都是以他們屈服而告終。事實上,床應該成為孩子快樂的園地,我們應該考慮到孩子的心理需要,什麼樣的床才是最適合他們的?提供一張他需要的床,是對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幫助。這種床不要像成人的床那樣高,是一張低矮的床,不需要有花邊,不需要華麗的裝飾、披掛,他要的是最簡單的東西——自己控製入睡和起床的時間。這樣一來,當他困了、疲倦了,自然就會想到睡覺;等睡夠了,就自然醒來,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床上玩,或者起來到處活動。要知道活動就是他們的工作,對他們的智力開發和心理成長有著重要作用。

我們要理解和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成長環境,使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隻要有適當的幫助和環境,孩子自己就會發展自己的個性,靠自己的努力成長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孩子如何邁開人生第一步

從運動的角度看,行走實際上是一種全方位的鍛煉。它能改善人的呼吸,並且各個器官也都會參與進來,從而促進人的整體發展。對於孩子來說,行走是很自然的需求,是成長中必須學會的一種基本能力。這種能力的重要性不亞於運用雙手。

兒童掌握行走的能力,靠的不是等待行走能力的降臨,而是通過學習才獲得的。盡管人像其他動物一樣有肢體,但人必須用兩肢而不是四肢來行走。天走路時,先用一條腿支撐著自己,然後再換另一條腿支撐。動物是本能地學會行走,而人類是通過努力才學會。

幼兒的第一步是對自然界的一種征服,它通常標誌著幼兒從1歲進入2歲。學會行走,對兒童來說幾乎是第二次出生,正是因為行走,兒童從一個不能自助的人變成了一個積極主動的人。成功邁出第一步,是兒童正常發展的主要標誌之一。但在這之後,幼兒仍需反複實踐,因為取得平衡和穩健的步伐,是持續努力的結果。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當幼兒學行走時,他們似乎受到某種不可抑製的衝動所驅使。他們勇敢無畏,甚至在嚐試中有點莽撞,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試著邁出步伐。可以說,喜歡行走和到處跑動是兒童的天性。

然而,盡管父母確實盼望著看到幼兒邁出的第一步,但孩子追求目標的這種強烈渴望,使成人用防護設施把他們圍了起來。這樣,便無疑成了抑製孩子行走的障礙物。即使幼兒的腿已經強有力,父母有時候也把孩子關在學步欄或嬰兒車內練習走路。當成人帶幼兒外出時,即使他能夠走路了,成人仍把他放在手推車裏。如此一來,雖然幼兒的安全得到了關心,他內在精神的發展卻被抑製。

實際上,幼兒的行走衝動絕不是偶然。他們是在自我的指導下對這種有組織的運動建立協調性。依靠無數的協調經驗,兒童的自我用他們正在發展的精神協調、組織和統一了他們的表達器官。因此,孩子必須能自由地決定和完成行為。

有些父母似乎不明白這一點。有一位母親的小孩在一次學習行走的過程中發了脾氣。她的幼兒剛開始學走路,但她一看到梯子,就會尖叫起來,當有人抱她登上樓梯或下樓梯,她就幾乎激動得發瘋。這種現象似乎不可理解。隻要把這個小孩抱上或抱下,她就眼淚汪汪,她母親認為這種心理紊亂可能僅僅是一種巧合。事實上,這孩子並非如她母親所想,她隻不過是想靠自己的能力爬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