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列出一張表來,這樣兒童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他所抵製的東西就會顯得一目了然。我們也許能夠從這個方法之中尋覓到教育方法的端倪。總之,兒童本身已經對教育方法的構建提供了切實可行、清晰明確的輪廓。兒童自然本性能夠自覺地遵循這種原則的指導,他們會本能地規避錯誤的原則。
認識到這一個點,那麼這些原則就會在教育方法的構建過程中始終處於核心地位,實在讓人驚歎不已。如果你熟悉脊椎動物的胚胎的話,就一定能想象到:在這種胚胎之中,我們能看到一條將來的脊椎柱的模糊線。在這條線的內部有一些點,他們慢慢地發展成互不相連的椎骨。為什麼要提這個話題呢?我發現這種胚胎分成了頭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和我們的教育三大原則差不多。它具有一些將會如脊椎一樣漸變的特征。這種整體也包括三部分,即環境、教師及教具。
如果對這種基本輪廓的演變步步緊跟的話,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人類社會最初的工作是受兒童指導的,這表明了這些原則起初表現為一些人們從未料到的新發現。這種特殊的教育方法不斷發展最好被看成是一種演變,因為其中的新東西來自生命本身,而生命的發展是依靠它的環境的。兒童成長的環境就成了某種特殊的東西,雖然它是由成人提供的,但在本質上卻是一種與兒童生命發展所展現出的新模式的積極互動。
這種新式的教育方法,很快就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也給我們提供了大量豐富的素材,這使我們能夠發現共同的特征和趨勢。所以說,自然規律是構成教育的基本因素。
教育方法是如何來的
很多人關心,我們的教育方法是如何得來的。其實,我們隻是比較注重環境的功效,然後強調的是教師的指導作用。傳統教育中,教師已經成為禁錮兒童自由發展的枷鎖,他們往往倚仗自己的權威,缺乏主動性。當然,其中也不乏好的教師,看到兒童取得進步時,會感到高興,會給予他真誠的讚美,但那畢竟不多。我們的老師可以做到這些,每個人都可以。因為我們尊重兒童的人格,這在教育界算是開了先河。
以上三條原則使我們“兒童之家”辦學的根本宗旨,我們希望打造最具親和力的“家庭”,而不是一個充滿銅臭味的教育機構。就像關注新教育運動的人所了解的,新教育方法受到廣泛地討論和關注。這種教育方法把兒童和成人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師並不是教學的主體;把兒童當做活動的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學習,隨意地走動和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們把這看做是一種烏托邦,這樣的說法是誇大其詞。
下麵我們再來談一下有關環境設施的問題。我們的環境設置都是為孩子們量身定做的,一切設施都那麼精確而舒適,因此也贏得了不錯的口碑。裝飾著花朵、窗戶低矮的教室幹淨明亮,有仿製的現代家庭中的家具,比如各種小桌子、小扶手椅子、好看的窗簾、兒童可以自由開合的矮櫥櫃,櫥櫃裏擺滿了兒童可以隨意使用的教具。總之,這一切看來都是有助於兒童發展的一種真正實際性的改進。我相信,方便的外部條件會被更多的“兒童之家”保持,這種令兒童喜悅的改進是“兒童之家”的一個主要特征。
當然我們也不知駐足不前,我們沒有停止過對“兒童之家”教育理念的反思工作,因此我才重新闡釋兒童教育方法的起源。我們先是對兒童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然後才根據需要建立了這個學校,創造特殊方法,還認為兒童有神秘的本能。這是毫無根據的。一個人通過一種模糊的直覺去觀察某種未知的東西,幾乎是不可能的;憑空想象兒童具有兩種本性,企圖用實驗把它們展現出來更是不可能的。這其實也很正常,新生事物往往在剛剛出現的時候遭受到的質疑最多,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骨子裏就拒絕新生事物。不過不能氣餒,雖然有些東西至今尚未被人們所認識,但它會不斷地前行,直到最終被人們心悅誠服地接受。人們最終會被新的東西震驚,最終接受它,並會堅定地歡迎它,甚至為它奉獻自己的生命。
我們都知道,發現新的東西是困難的,要讓自己相信一些新生事物更困難,因為我們感官的大門在新生事物前總是關閉的。但一旦有機會發現並承認它,我們就變成了《聖經》中那個尋找寶珠的商人,為了能找到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竟然賣掉所有的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