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項 兒童喜歡的東西
個人工作
重複練習
自由選
控製錯誤
運動分析
安靜練習
社會交往的良好行為
環境秩序
個人整潔
感官訓練
書寫和閱讀
複述
自由活動
第二項 兒童抵製的東西
獎勵和懲罰
拚字課本
玩具和糖果
教師的講台
我們通常所看到的隻是兒童,而非方法、通過對比你就發現,那些沒有障礙物約束的兒童內心十分敞亮,他們能夠按照本性而活動。我們前麵所列舉的那些童年期特征全是屬於兒童生活的,它們根本不是任何“教育方法”的產物,就如鳥的羽毛、花朵的芳香一樣。
可是,兒童的自然特性也會在某種意義上受到教育的影響,因為教育要做的就是幫助兒童發展或成長,用自然發展的方式去培養兒童。這有點類似於花園裏的園丁,隻不過他們培育的是植物,我們培育的是活生生的人。
“兒童之家”的種種現象表現了兒童的某些天賦的心理特征,這些心理特征不像植物的生理特征那麼明顯。兒童的心理生活是非常善變的,所以他的某些特征若不是在固定的某種環境中,就會消失殆盡,還有可能被別的東西所取代。所以,在探討教育理論之前,我們要先創造一個能促進兒童天賦正常發展的適宜環境。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首要的就是消除障礙物。這是教育的基礎和出發點。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發展兒童的現有特征,首先應當去發現兒童的本性。隻有如此,才能促進兒童的正常發展。
在所有能夠促進兒童發展的措施中,首要條件就是布置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這是重中之重。這個環境不一定要金碧輝煌、奢華至極,但一定要住著舒服,兒童在裏麵不會感到壓抑。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兒童,定然會喜歡上他們的新環境——潔白整齊的教室,那些為他們特製的小桌子、小板凳或者小型生活用具,以及院子裏每個角落都能感受到的暖暖陽光。
至於第二個條件,則在於成人所起的作用是否積極。盡管兒童的父母沒有什麼文化,但我們的老師絕對不會輕慢家長,不像普通學校老師那樣帶著一股傲慢與偏見。這就產生了一種“理智的沉靜”。人們早就認識到教師必須沉靜,但是這種沉靜常常被視為一種性格和神經質。然而,那種更深沉的沉靜是指一種沒有雜念的、更好的和暢通無阻的狀態,它是內心清澈與思考自由的源泉。組成這種沉靜的是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它是理解兒童所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教師準備活動的最必要的部分就是獲得這種沉靜。
最後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給兒童89提供針對性的感官訓練。這種訓練的教具要有吸引力,能夠引起兒童的極大興趣。兒童被這些可以感知的東西吸引,並對他們逐一分析和研究。這些教材還可以幫助他們訓練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僅僅靠老師耳提麵命地說是不夠的,因為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外部力量很難奏效。
適宜的環境、謙和的教師外加豐富的教具,這是我們教育方法的三個外部特征。現在,我們就去發現兒童形式各異的表現方式吧。連續的活動就像是一根魔法棒,能夠叩開兒童心靈上的大門,這樣就能更好地展現兒童自我發展的天賦。這種活動要求將受心理指導的手的運動專注於一項簡單的工作上。兒童特征的發展顯然來自於某種內在的衝動,像“重複練習”和“自由選擇”這樣的活動是兒童樂於進行的。我們發現,一個兒童會不知疲倦地從事他的工作,因為他的活動就如一種心理的新陳代謝,而這種新陳代謝與他的生命和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兒童自己的選擇將成為他的指導原則。他熱情地對諸如安靜一類的練習做出反應,他喜愛那些能導向榮譽與正義的課程,他急切地想學會使用那些能發展他的心靈的工具。然而,他厭惡諸如獎品、玩具和糖果之類的東西。向我們表現出秩序和紀律也是他所關心和需要的。但是他仍是一個真正的兒童,充滿活力、真誠、歡樂、可愛;高興時會叫喊著,拍著手,到處奔跑;喜歡大聲迎接客人,反複感謝,以呼喚和追隨來表示激動;他友好,喜歡看到的東西,並使一切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