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認識兒童
我們前麵講了那麼多,無非就是圍繞著一個重要話題展開論述:兒童的內心世界微妙之極,我們成年人至今還沒有注意到這個方麵,以至於不經意間就會破壞他們的發展。很顯然,成人的環境並不適合兒童,是兒童發展的真正障礙。這些阻礙是出於對兒童的防禦而設立的,它使兒童的性格變得古怪,容易被成人的暗示所擺布。
兒童心理學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並沒有針對兒童的特性來進行研究,而是一直從成人的角度進行研究。因此,從根本上重新審視它們的結論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常常看到,兒童每一個不尋常的反應,都可以作為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來研究,每一次兒童的憤怒都是內心思想衝突的外部表現,簡單地說成是對不相容的環境的一種防禦機製是解釋不通的,我們應該得出他們尋求展示更高的品質的結論。
發脾氣就像是大暴雨之前的電閃雷鳴,他往往預示著兒童內心的憤怒,而這種憤怒的根源是由於自己的發展受到了阻礙。現在,我們把兒童內心的秘密全部曝光了,兒童真實的心靈已經被隱藏了太久。兒童不能展示他的真正個性,自我實現的努力被發脾氣、反抗等反常表現掩蓋了。他的個性是由許多特性構成的。個性藏在這些互相矛盾的外部表現背後,它應該是從一個精確心理發展模式發展起來的個體精神胚胎。一個尚未被認識的兒童,一個充滿活力的、被隱藏在這些表麵現象背後的人,毫無疑問,他必須獲得自由。教育所麵臨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去深入了解兒童,從所有的障礙中解放兒童。自由意味著能去發現未知的東西,自由意味著一個人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就大膽地去做。
有人會說,現在難道還沒有有關兒童心理分析的研究和分析嗎?但是我要說,那有著本質的區別。成人的秘密是自我約束的藏在潛意識中的某種東西,而兒童的秘密幾乎暴露在他的環境中。幫助一個成人就像幫助他解開在漫長的時期中形成的一團心理亂麻,幫助一個兒童就必須給他提供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
我們應該完全為了兒童的發展打開心窗,給他足夠的自我創造空間。他們正處於從不存在到存在、從潛在性到實際性的過程中。兒童在這個過程中不可能是複雜的。兒童的能力日益增強,就用不著艱難地層現自我。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兒童的心靈在自然發展的情況下會把秘密自動地揭開。脫離這條原則,所有的教育都會更深地陷入一種無窮的混亂之中。
新式教育的主要任務便是發現兒童,徹底解放他們,其次是根據特定需要適當改變環境和生活方式,再次是給日趨成熟的兒童提供必不可少的幫助。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給予兒童發展過程中所必需的成長環境,盡可能地將所有的障礙物拿開,為他們的自由發展提供幫助。成人既然也包含著環境之中,就必須要遵循這個環境中的原則,努力適應有兒童的環境。成人不要越俎代庖,要給予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不要“好心”去幫他,其實那是害了他。
替換性人格
成人往往喜歡以權威來代替孩子的活動,甚至代替他們思考。這種將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的行為,實在是荒謬。比如一位父親年輕時候沒有考上某名牌大學,他就要求兒子或女兒一定要報考這所大學,從來不管孩子是否像你一樣喜歡那所學校。總之,孩子們完全處於弱勢,沒有什麼決定權。
夏洛特有一所著名的精神病醫院,他進行的實驗研究引起了轟動,即通過催眠可以實現替換癔病患者人格。他的實驗改變了之前認為人是自己行為的主人的觀念。夏洛特的實驗證明,某些暗示可能使被試驗者接受催眠者的人格,失去自己的人格。這些數量很少僅在診所裏進行的實驗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即從這種現象發現了雙重人格。
兒童在童年期處於一種創造性特別容易受到暗示的狀態,因為他開始意識到自我時正處於一個個性形成的階段。成人的人格能夠在這個時期悄悄地潛入兒童之中,用自己的意誌激發兒童的意誌,並使其產生變化。
成人必須學會控製自己的行為,在對待孩子方麵,體現為不幹涉孩子的舉動,同時在生活方式上,減少乃至取消強製性措施,避免粗暴的命令、嗬斥,甚至暴力威脅,而是要以和藹的態度加以引導。顯而易見,這樣的態度是許多家長知道的,但他們並不見得就理解了其深刻的內涵。實際上,這跟兒童的發育和心理密切相關。
不難發現的一個情況是,當兒童長大到能夠獨立行動的時候,他與成人之間的矛盾也就開始了。當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控製兒童的視聽,進而征服他的世界。但是當兒童開始獨立行動、走路、觸摸各種東西時,情況就另當別論了。即使一個成人確實愛他的孩子,但他的內心仍然會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正在成長的兒童與成年人各自不同的心態的確差別很大,如果雙方不作些調整,他們就無法和諧地生活在一起。我們不難看到,這些調整是對兒童不利的,兒童弱小無力,隻好任人擺布。兒童的行為如果與成人的需要不一致,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限製。尤其是當成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自我保護心態時,他們反而會相信自己確實給了孩子深厚的愛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