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過程,對兒童來說,就是一種自身的外延與加強。年齡越大就會變得越強壯、越聰明。他的工作和活動使他獲得了這種力量與才智。但是對成人來講,歲月的流逝會產生相反的結果。再者,童年時期不存在競爭,因為沒有人能夠替兒童做那種為建築他正在形成的人而做的工作,而這種工作是兒童必須做的。總而言之,沒有人能代替兒童成長。但是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地把兒童的生活追溯到出生前的那個時期,我們又會發現兒童與成人的聯係,因為兒童的胚胎期是在母親的子宮裏度過的。在此以前,子宮裏存在著第一個細胞,這個細胞就是由成人提供的兩個細胞的結合而產生的。因此,無論我們追溯人的生命的起源,還是追隨兒童的成長過程,我們總會發現成人離兒童不遠。
生命的自然規律要求成人照料自己的孩子,孩子來自於愛情,也離不開愛情,愛情是他們的源泉。孩子一生下來,就受到父母的精心照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道防線。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這是生命的一種本能。正是由於這種與生俱來的愛,所有父母都會全心全意地為孩子服務,不惜拋棄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孩子。父母在做這種奉獻的時候,並沒有犧牲感,反而會體驗到一種本能的快感。父母在為孩子盡心時會感覺到快樂,這是生命的天性,所有生物都是一樣。孩子所能喚起的美好情感,在社會關係中是找不到的。一個商人絕對不會對交易夥伴說:“我放棄這些利益,都歸你吧。”可是,一旦出現食物短缺,他會毫不猶豫地把唯一一片麵包留給自己的孩子。
因此,我們看到有兩種生活,成人有幸都能夠分享:在一種生活中是作為父母,在另一種生活中是作為社會的一員。兩種生活中更好的一種是同兒童在一起,因為與兒童接近能夠表現出我們最高尚的一麵。這兩種不同的生活在動物中也是顯而易見的。最凶殘的野獸對它們的幼仔也會變得溫順。獅子和猛虎對它們的幼仔是多麼的溫柔;雌山羊在保護它的羊羔時又是多麼的凶猛!似乎看起來所有的動物在它們的幼仔麵前所表現出的本能與其慣常本能正好相反。好像動物所表現出的特性本身壓倒了其慣常本能。甚至比人更溫順的動物也具有自衛本能,如果它們的幼仔需要保護,這些本能就會變為侵略性本能。
鳥類也一樣,麵I臨危險,它們會本能地飛走,但要是它們正在孵小鳥,就不會輕易離開鳥巢,而是一動不動地呆在窩裏,伸開雙翅擋住鳥蛋。有些鳥兒則衝出草叢,把靠近巢穴的獵狗引開,盡管它們很可能被咬死。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動物和人一樣具有兩種本能,一是自我保護,一是保護幼崽。法國人法布爾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他在結束自己的巨著《昆蟲記》時說,無論什麼生物都應該感謝偉大的母愛,如果不是母親為他們提供保護,幾乎所有幼小的生命都無法活下來,因為它們還不具備生存所需的技能。老虎剛生下來沒有牙齒,無法捕食,鳥兒出殼時沒有羽毛,不能飛行,要是生存隻依賴自身的強壯,那麼物種早就消失了。所以,父母對幼崽的保護,是物種延續不可缺少的條件。在對自然的研究中,最為神奇的就是對生存智慧的研究。自然是多麼奇妙,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即使是最為溫和的動物,這種生存智慧也不難觀察到。
人們知道,即使最低級的生物,也被賦予了自我防衛的本能,但是自然科學家們發現,生物的生存智慧集中在對幼體的保護上。用在自我保護行為上的相對較少,而且顯現出的智慧也不如保護幼體程度高。
因此,如果我們要研究生命的不同類型,就有必要對兩種本能、兩種生活方式進行研究;如果我們要斷言人類的生活,就有必要去研究兒童,因為他們對成人有著很大影響,因此要想充分地研究人類生活,我們就必須從研究人的生活的起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