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程度上有所差異,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都能夠對事物進行區分,並且掌握事物的不同特性,這是自然發展的結果。

雖然沒有受過任何專門的教育,但是,每個人都能鑒別顏色、樂音、形狀等特性之間的差別。顯然,這與人類心理本身的結構有關。人類心理具有如下特征:它不僅能想象,而且還能收集和重組心理內容,比如,它能從我們遇到的不可勝數的外界事物中抽象出一張“特性字母表”。它是憑借其抽象思維能力來進行此種抽象活動的,字母表的發明者運用的就是此種能力。因為他們選擇和發出了組成所有單詞的幾個語音。因此,字母表是一個抽象係統,因為隻有那些實際存在的語音才是單詞。除非人類能進行想象和抽象,否則他就不可能很聰明;或者他的智力就會與高等動物的不相上下,就是說,它隻能刻板地固守某種特定的行為,因而它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盡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運用抽象思維,但是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物。要把握這些事物的特征和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離不開抽象思維的。而且抽象思維越準確,事物的價值也就越大。事實上,人類的思想來源於抽象思維活動。

想象力和抽象能力是大腦的兩種主要能力,它們不僅能提供事物的本質特征,而且對人的心理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語言學習離不開想象力和抽象能力,如果要豐富詞彙或者提高語言的實用性,就需要不斷地運用新的詞彙,這些新詞彙隻能依照字母表和語法規則衍生出來,而這樣的新詞彙是無窮無盡的。其實,語言構建的規律也是大腦構建的一部分。

當你說“他是一個心理模糊的人。雖然他很聰明,但是卻很模糊”的時候,你的言外之意是,雖然他的心理觀念甚多,但卻秩序混亂,模糊不清。關於另一個人,你可能說:“他擁有一個像地圖一樣的心靈。他的判斷無懈可擊。”因而,在工作中,我們給這部分用精確性建造起來的心理取了一個名字,叫“精確的心理”。這個術語是我從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帕斯卡爾那裏引用過來的。他說,人的心理天生就是精確的,一切知識和進步都來自精確的觀察。

前麵提到過,人腦的構建和語言的構建相吻合。如同語言的基礎是語音和語法規則,大腦的活動也存在一定的規律。人們對一些著名的發明進行研究,發現在發明的開始階段,發明家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規律。這也不奇怪,詩歌和音樂創作主要依靠想象力,可是在這個領域也存在一定的規律,因為詩歌和音樂要遵循一定的韻律和節奏。

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同時訓練大腦的這兩種能力。雖然對某種性格來說,這兩種能力的作用並不平衡,往往是一個大於另一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同時存在,並共同發揮作用。如果我們在教育中僅發掘兒童的想象力,就會造成兩者之間的不平衡,影響兒童的個性發展,成為他們現實生活的障礙。

3~6歲兒童都有追求準確的傾向,這種傾向會以很多方式表現出來。其實,隻要我們告訴兒童怎樣準確地做一件事情,單是這種準確就會引起他們的興趣,促進他們的發展。兒童在學校的學習,主要是訓練行為的秩序和準確。

現在,如果我們考察一下能夠使兒童全神貫注的感覺器官(三四歲的幼兒表現得尤為明顯),那麼毫無疑問,不僅可以把此種感覺器官看作探索環境的一種幫助,而且可以把它看作精確心理的一種發展。

用這些幼兒做實驗所得到的結果和下麵這一事實形成了奇妙的對比:在學校課程中,數學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折磨,而不是一種快樂。大多數人對數學都有一種“心理障礙”。但是,如果把它深深紮根於吸收的心理之中,那麼一切都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