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個出身卑微之人,即使環境改變,爬進了社會上層圈子裏,也不能甩掉出身刻畫的痕跡。同樣,一位貴族即使把自己喬裝成一位工人,其行為習慣和言談舉止中的某種東西也會使他原形畢露。就語言方麵來說,該年齡階段正是方言定型的時期。因此,即使某人是一位習慣於使用高度專業性詞彙的大學教授,其口音也會千真萬確地表明其原籍。
確實如此,高等教育可以大大豐富人的思想,卻無法抹掉嬰兒時期形成的東西。因此,這個年齡的經曆對社會教育也非常重要。假如兒童在第一個階段遇到了一些障礙,導致人格偏執,在3-6歲還來得及補救,因為這個時期處於兒童心理發展的收尾階段。另外,如果使用科學方法,可以對這個時期的兒童進行教育,縮小不同國家、種族之間的差別,這樣能使人類更加和睦地相處。
換句話說,人類創造的文明可以改變人類自己,就像人類能夠改變創造自己的自然環境一樣。同樣,兒童的個性也將指引他的發展,這種作用會通過兒童的行為表現出來,我們也能在兒童的各種活動中發現它。那麼,應當怎樣培育兒童的感覺能力呢?感官是我們和環境之間的接觸點,心靈可以憑借感官體驗變得極其靈巧,正如一位鋼琴家可以在同一批琴鍵上奏出最優美的旋律一樣。比如,繅絲工人能夠獲得驚人的觸覺辨別力,他們能夠區別出其手指下的一股絲線是由一根絲還是兩根絲所擰成。一個野蠻部落的成員能夠聽到一條蛇爬行時發出的沙沙聲,此種聲音微弱得幾乎聽不見。
人與生俱來的各種能力,都受到日常生活的影響。如果缺乏智力和運動的促進,對感覺能力的教育就無法進行。正是這些內在因素導致了不同的興趣,不同興趣帶來的感覺經驗形成了個體差別。換句話說,人生來就有某種興趣傾向,它會根據自然規律促成個體的發展,形成不同的個性。
我們的感官材料能給我們的觀察提供向導,因為它把每種感官所能接收到的印象進行分類:顏色、樂音、噪音、形狀、大小、觸覺、嗅覺和味覺。毋庸置疑,這也是一種陶冶,因為它使我們不僅要注意我們自己,而且還要注意周圍的環境。作為一種熏陶,它並不亞於言語和書寫,它完善我們的人格,充實我們的天賦能力。同時,和兒童的高級能力有關的一切都能變成一種刺激,此種刺激能開動其創造力,延伸其探索心靈的興趣。
感覺器官是人獲得知識的通道,人對世界的認識離不開它。為了訓練兒童的感覺能力,我們專門為他們製作了一些小物件,以便他們能夠了解更多事物的細節。現在,普通學校的教師們經常開所謂的“直觀教學課”,這種課要求兒童枚舉某一特定物體的各種特性,比如顏色、形狀、結構,等等。但是,盡管世界上的物體形形色色,不可勝數,但它們的特性卻屈指可數。因此,這些特性類似於字母表中的字母,它可以構成不勝枚舉的單詞。
西方學校有一門被稱為“物體課”的課程,在上這門課時,我們要求每一個兒童舉出某個物體的特性,例如物體的顏色、形態、紋理等。世界上的事物無窮無盡,但每一個隻能具備某種物體的特性。這和詞語的情況很類似,單詞很多,而組成單詞的字母卻很有限。如果我們提供給兒童許多物體,而每一個物體具備不同的特性,這就像給了兒童一個認識世界的字母表,一把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鑰匙。因為,兒童不僅能夠掌握這些東西的特性,而且還會從中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就為他們了解世界打下了基礎。因此,可以說我們專門製作的小物件,是這個物質世界的“字母表”,其價值不言而喻。因為,正如前麵已經說過的那樣,文化不僅僅是知識信息的積累,同時也是人類個性發展的表征。這是能夠直接感受到的,就拿從事教育事業的人來說,教一個感覺受過訓練的兒童是一回事,教一個感覺沒有受過訓練的兒童又是一回事,兩者之間的差別非常明顯。對於感覺受過訓練的兒童,一個物體、一種想法都會引起他的巨大興趣,因為他們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能夠區分細小的差別,如葉子的形狀、花的顏色、昆蟲的器官等。兒童的發展前景取決於所接觸的事物,以及由事物引發的興趣。就兒童而言,一個有準備的頭腦就是一個優秀的我們,比其他東西都重要。由於我們製作的每個物件都有不同的特性,對兒童大腦的條理化也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