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什麼都覺得好奇,總是不停地問這問那,要求大人給他解釋,這些問題接連不斷,像空中投下的炸彈,常常把大人轟得暈頭轉向。隻要大人不表示厭煩,一一給以答複,孩子就會非常高興。不過有一點要記住;孩子不喜歡長篇大論。而成人卻偏偏喜歡嘮叨。

一個小男孩曾經問他爸爸,為什麼葉子是綠色的。他爸爸認為這是智力高的一個標誌,所以就給他冗長地講述了關於葉綠素及其如何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的道理。但是,後來他無意中聽到兒童自言自語地嘀咕:“我想知道的僅僅是葉子為什麼是綠色的,而不是有關葉綠素和陽光的大段廢話!”

我們都知道,好玩、富於想象力、問問題是這個年齡孩子的主要特征。孩子們確實有很多不明白的事情,他們的問題也不是那麼容易回答的。孩子可能會問:“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呀?”一個聰明的母親就會這樣回答:“你是我的孩子呀,當然是我生的啦。”

這個母親的回答很簡練,卻又滿足了兒童的願望。也許過了一年,她會對孩子說,“我就要生另一個孩子了”,出了產房之後,她讓孩子來看弟弟,並對他說:“你看,他是你的弟弟,他和你都是媽媽生出來的。”

但是,到此時,該男孩要滿6歲了,他提出了強烈的抗議。“你為什麼不告訴我,我們到底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現在,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知道了。因此,你為什麼不把真相告訴我?自從你告訴我你正在創造另一個嬰兒時開始,我就一直在仔細地觀察你,可你什麼也沒有做啊?”把真相告訴給他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容易。教師和父母都需要具備知道如何發揮幼兒想象力的特殊機智。

盡管滿足兒童的好奇心並不容易,但是我們和父母都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才智,使兒童的渴望得到滿足。這需要進行必要的訓練,因為兒童的問題很難用通常的方式回答,因為你必須放棄所有自以為是的做法,使用一些適合3-6歲孩子心理的技巧,而這恰恰是我們缺乏的。幸運的是,兒童自己從環境中學到的東西,遠多於從成人這裏學習的東西。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很多問題的答複並不能滿足兒童的要求,這表明我們對兒童心理存在著很多誤解,還是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去指導兒童,這種做法往往行不通,原因在於我們對兒童缺乏了解。我們必須放棄先入為主的做法,尋找了解他們的途徑。方法其實很簡單,隻有兒童自己才能教我們如何了解他們——通過他們的行為方式。觀察發現,兒童不僅渴望有趣的事情,而且也想知道怎樣去做這些事情,由此可以推斷,在兒童的廣泛興趣之中存在下意識的目的,這就是協調自己的運動,使之處於自己的控製之下。

另一個極端重要的觀察表明,當兒童對一件工作著了迷的時候,他會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相同序列的動作。再也沒有什麼比觀看一個兒童津津有味地從事所謂“實際生活練習”更令人吃驚的了。比如,他全神貫注地擦拭銅製器皿,並且小心翼翼地按著指示去做,直到把它擦亮,緊接著,他又馬不停蹄地全部從頭開始把每一個細節都重複一遍,直到把擦得發亮的銅製器皿擦拭數遍方才罷休!這就說明,外部目標僅僅是一種刺激。真正的目標是滿足潛意識的需要,這就是他的活動具有形成性的原因,因為兒童重複同樣動作的目的是為了在其神經係統裏建立一個嶄新的控製係統,換言之,是為了建立肌肉之間的新協調,此種協調並非本性賜予,而需後天習得。

成人也是一樣,我們需要通過各種遊戲、運動來鍛煉自己,我們打網球、踢足球,目的不隻是從中得到樂趣或者提高球藝,而是通過這項運動提高我們的運動能力。我們把兒童的很多活動稱為遊戲,這些遊戲對兒童的意義和運動對成人的意義相同,就是從中獲得所需要的能力。適應生活環境的需求是生命的本能,這對任何生物都一樣。處於發育時期的兒童必須培養自身的能力,以便適應生活的需求。兒童時期是培養生存能力的最好時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我們說兒童的模仿能力是他們完成自我建設的前提條件。

兒童天生具有完成自身的能力。周圍人的行為能夠激發兒童的興趣,他們模仿這些行為,培養各種能力。那麼,兒童通過行為到底培養了哪些能力呢?以語言為例,這些能力就像紡織機上的經線,這些經線並非所要織的布,而是織布的基礎。形象地說,這些經線上布滿了具有韻律感的詞彙的聲音,這些聲音如同語法規律一樣有序地排列著,經過一係列生活經驗的促動,這些經線奠定了某一民族的基礎,整匹布是在3~6歲織完的。所以,6歲以前的兒童階段非常重要。這這段時間培育起來的各種能力將會伴隨人的一生。人的行走方式、做事方式都是在此期間定型的,並且成為個性的一部分,它們將決定人是屬於社會底層還是上層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的差別不僅體現在社會方麵,而且也體現在個性方麵,就像民族的區別在於語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