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心理隻局限於他所見的事物麼?不,他還有一種超越具體事物的心理。他擁有偉大的想象力。隻有憑借特殊的高級心理能力才能想象出那些沒在眼前的實物。假若人的心理隻局限於實際的所見所觀,那麼其視野就會極其枯燥乏味。我們並非僅僅用眼睛觀看,文化也並非僅僅由我們所看見的一切所構成。拿我們關於世界的知識來說吧,即使我們的視野內沒有碧藍的湖泊和皚皚的白雪,但我們可以在“心靈的眼睛”中看到它們。不過,隻有憑借某種心理活動才能看到它們。

我們都知道兒童有豐富的想象力,但究竟有多麼豐富卻無法知道。為了給出答案,我們對6歲兒童進行試驗。我們給兒童講解地理知識,不是從河流、海灣、海島開始講起,而是給孩子一個地球儀,告訴他們:“這是地球。”

兒童沒有從周圍環境裏獲得任何關於世界的感官印象。因此,即使他形成了關於世界的觀念,那也隻能歸功於他那無形的心理能力即想象力。我們給兒童呈現一個小地球儀,地球儀上的海洋是一個湛藍的平滑表麵,陸地則是一個由閃亮的細粉做成的粗糙表麵。地球儀上雖然沒有通常的標記、名稱或地點,但兒童們立即開始說:

“這是陸地。”

“那是海洋。”

“瞧,這是美國。”

“這是印度。”

地圖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大多數孩子都在房間裏掛上了地圖。3-6歲的兒童不僅能區分事物,還能想象出沒有看見過的東西。在兒童的心理活動中想象力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的人都喜歡給兒童講神話故事,好像在有意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可是,既然我們都認為兒童喜歡想象,為什麼隻給他們講神話故事呢?既然兒童能夠通過想象理解神話,為什麼就不能想象美洲呢?與語言交流不同,觀察地圖可以給兒童一個直觀印象。思想不是被動的,它永遠需要靈感的火花。

有一次,一群6歲的兒童正站在地球儀四周討論,這時,一個3歲半兒童擠上前來說:“讓我瞧瞧。這是世界麼?”

“是的,”其他兒童回答,他們有點吃驚。

“現在,我搞懂了。我叔叔曾環行地球三次!”他並非不知道這是一個模型,因為他知道世界很大。他一定是從無意中聽到的談話中逐漸形成這一觀念的。

另外一個5歲半的男童也要求看看地球儀。他仔細地觀看了它,聆聽了一些年長兒童關於美國的討論,他們沒有注意到他也在場,突然,他插話說:

“請問,紐約在哪兒?”其他兒童感到非常吃驚,不過還是指給他看了。接著他又問:“那麼,荷蘭在哪兒?”這使其他兒童更為吃驚,但是,他們指給他看以後,他說:

“噢,這就是海洋!”聽到這,他們全都懷著迫切的好奇心開始詢問他,於是,他講述了下麵這樣一個故事。

“我爸爸每年都要到美國去兩次,住在紐約,他一走,媽媽就說‘爸爸現在在海上’,過了幾天,媽媽就說‘爸爸到紐約了’,再過一些天,媽媽又說‘爸爸又到海上了’,當媽媽說‘爸爸已經回到了荷蘭,我們到阿姆斯特丹去接他’的時候,我就非常高興了。”

這個兒童聽到了很多關於美國的情況,因此,當聽到別人把它和地球儀聯係在一起的時候,他立即駐足觀看,他的表情似乎在說:“我發現美國了!”

如同看地圖那樣,兒童要將這些符號形象化需要一個過程。就像兒童以前認識物質世界一樣,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把抽象的詞彙與真實的東西聯係了起來。

正如他以前在物質世界中所做的那樣,在思維世界中,他獲得洞察力的嚐試失敗以後,想象客體事物對他肯定是一種巨大的安慰。在講之前,他隻能胡思亂想,胡亂猜測他所聽到的單詞,通常,兒童隻能這樣做。

人們向來認為,玩積木和聽童話是該年齡兒童的兩種主要需要。他們認為,第一種活動可以在兒童的心靈和周圍的環境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係,從而使他能夠認識它,駕馭它,使他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他們認為,第二種活動表明,兒童遊戲中傾瀉出來的想象力極其豐富,但是,如果我們給兒童提供某種可以在其上運用此種強大力量的真實事物,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他得到了巨大的幫助,因為此時他的心靈與外部世界也有接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