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有自己的工作原則,不會隨便創造一種東西而不使其發揮作用。第一階段形成的能力,將在第二階段發揮出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了解第一階段,來把握第二階段的發展。關於語言的學習,兒童在第一個發展時期經曆了許多小階段,這一係列發展的順序類似學校的語法教科書。兒童先要學會發音,然後練習說出音節,其後分別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等。了解了這一順序,就可以對兒童第二階段的發展提供幫助,這就是要先教兒童語法!先教孩子語法?在他們還沒有學會讀、寫之前就教他們語法?許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但是,讓我們仔細想一想吧。有意義言語的基礎是什麼呢?難道不是語法麼?無論何時,隻要我們開口說話,我們的講話都是符合一定語法規則的。因而,他年滿4歲以後,在他完善其語言機製、豐富其詞彙的時候,如果我們給他提供一些語法上的幫助,那麼我們就創造了一些促進其工作的有利條件。通過語法教學,我們能幫助他完美地掌握他正在吸收的口語。經驗告訴我們,幼兒對語法懷有強烈的興趣,因此,這是讓他們接觸語法的良好時機。在第一個時期(0歲至3歲),語法形式的獲得是潛意識的;而現在,語法形式的完善則是有意識的。而且,我們還注意到了另外一種情況:該年齡的兒童居然掌握了許多生詞。他對單詞特別敏感,它們激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因而他自發地積累了大量的生詞。
如果以上觀點正確,另一個問題就出現了,這也是教育的老問題,即現在的幼師受教育較少。幼師們把單詞寫在卡片上,讓孩子們朗讀,可是問題很快出現了,他們發現自己掌握的詞彙不夠用,因為除了一些名稱之外,他們知道得不多,不能滿足孩子們的要求。我在教學實驗中,在教一般名詞之外,還教一些較專業的詞彙,如幾何圖形的三角形、多邊形、梯形等,孩子學會之後,又教他們另一些更專業的詞彙,如溫度計、氣壓計,然後就是一些植物學名詞,如花冠、花萼、雌蕊、雄蕊等。孩子們對這些詞彙的學習很有熱情,學會之後要我教更多的詞彙。當孩子們進行戶外活動時,他們往往爭著告訴我們一些事物的名稱,有的連我們也不知道,真是令人難為情。
該年齡的兒童對單詞的渴望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學習它們的能力是無窮無盡的。但是,第二階段的情況就不是這樣了。在第二階段,其他官能正在產生,所以兒童學習這些單詞時要困難得多。我們發現,早期曾學習過這些單詞的兒童,在八九歲左右上了普通學校以後,以及在以後的歲月裏,還記得它們,並且還能嫻熟地使用它們。但是,讓8歲及8歲以上的兒童第一次學習這些相同的單詞,其結果要差得多。由此可見,3至6歲期間是教兒童學習科學詞彙的最佳時期;當然,不是用機械的方式進行教學,而是與相應的物體聯係起來進行教學,或者在其探索過程中進行教學,以便他們的詞彙與其經驗同步增長。比如,我們把一片葉子或一朵鮮花的各個部分顯示給他看,或者把地球儀上的一些地理單位指給他看。獲得一些供兒童們使用的固體模型、圖畫和圖表並不困難。理解它們兒童並不感到困難,但是,教師常常不知道標誌它們的詞彙,或者很難記住這些詞彙,且容易混淆它們。
我曾經遇到一個14歲的男孩,不清楚學校花壇裏花的名稱,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跑過來,指著一種花告訴他“這是雌蕊”。然後就跑開了。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一次,我在牆上掛了一些圖片,向學生講解植物根莖的分類,一個小家夥跑了進來,問我圖上畫的是什麼東西,我就給他講解了一番。下課不久,我們發現花園裏所有植物都被拔了起來,看來,小家夥對植物的根著了迷,就將其拔出來看個究竟。事情往往是這樣,要是我因此建議使用圖形或實物教兒童學習詞彙,可能引起家長的不滿。想一想吧,父母願意看到自家花園的花草都被孩子拔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