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有多種敏感性。但是他們對創傷的敏感都是相同的。傷害兒童是多麼容易啊!兒童對成年人的冷淡和無情的沉默特別敏感,“親愛的,記住媽媽的話。”那些仍然習慣於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保姆的父母,應該特別注意保姆說話時經常表現出的這種冷酷的權力主義的態度。一些上層人物,他們盡管信心十足,但說起話來也會戰戰兢兢,疑惑不定或者結結巴巴,原因就在於此。

我對孩子曾經很嚴厲,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我提到過,而且還舉過這樣一個例子:我看見一個孩子把髒鞋放在床單上,就堅決要他把鞋拿走,然後我使勁撣床單,表示那兒不是放鞋的地方。事情過後的2~3個月,這個孩子隻要看到鞋,馬上把它放到別的地方,然後用眼睛盯著床單。我終於明白,這個孩子的反常行為是對我的抗議。換句話說,當我們傷害了孩子,他們不會說:“不要那樣對我,我高興把鞋放在哪兒,就讓我放在哪兒好了!”對於成人的錯誤行為,兒童一般不會做出反抗性的反應,我認為,要是兒童對此發怒也許更好些,這表示他們在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正常發展。相反,如果他們以改變性格的方式做出回應,很可能形成心理創傷。成人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往往認為,隻要孩子不哭不鬧、不發脾氣,就可以放心了。

成年人中間還有一種畸形,就是感覺不到的恐懼和“痙攣”。其中大多數也可以追根溯源到對幼兒的極端敏感性施行的粗暴行為。有些恐懼或痙攣反映了他們同動物,如貓或雞的不幸經曆,其他的源自幼兒對被鎖在房間裏的恐懼。無論是推理,還是規勸都無助於這些恐懼的受害者。醫學上把這種恐懼稱為“恐懼症”。有些恐懼症甚至還比較普遍,因而還有專有名稱,例如“幽閉恐怖”,指對鎖門或關閉房間的恐怖。

可以證明兒童時期心理創傷的例子很多,我提到這些,隻是想證明這個年齡的兒童心理類型,同時提醒大家注意自己對兒童的影響,因為我們的行為不僅會影響兒童的現在,而且還會影響他們的將來。

我們應該觀察兒童的行為,以此了解他們的思想,要像心理學家研究人的潛意識那樣研究兒童。當然,這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聽不懂兒語,難以明白他們的意思。我們必須對兒童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起碼也要對剛發生的事情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幫助兒童解決困難。我們和兒童之間多麼需要一個翻譯呀!我一直在為此努力,希望自己能夠了解兒童所表達的意思。我感到驚訝的是,每當我和兒童接近,試圖了解他們的時候,他們就向我求助,似乎我真的能夠幫助他們。

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竭力使自己成為兒童的解釋者。我驚奇地發現,如果你能成為兒童的解釋者,兒童就會跑來找你,似乎他了解有人能幫助他似的。兒童對這些僅僅關心和愛撫他們的人的感情,與他對解釋者的熱情不同。兒童寄希望於一位解釋者,因為解釋者為他開啟了被世界所關閉的“發現的花園”,因為解釋者給兒童的親密援助勝過了情誼——幫助是比安慰更寶貴的禮物。

我習慣早晨工作,一天清晨,一個一歲左右的男孩走進我的房間,我問他想吃什麼東西,孩子的回答令我吃驚,因為我聽到的是“小蟲”,孩子看出我沒有聽懂,接著說了一個詞“蛋”。我尋思,這孩子並不想吃什麼東西,可是到底想要什麼呢?這時孩子說“妮娜,蛋,小蟲”,我一下子明白了,昨天,他的姐姐妮娜用水彩筆畫了一個蛋形的圈,他當時想要那枝水彩筆,妮娜就是不給,還把他趕了出去。現在我知道兒童的做法了,姐姐拒絕了他,他不是與姐姐對抗,而是耐心地等待,找機會實現自己的意圖。於是,我給了他一枝水彩筆,孩子高興了。孩子不能用平滑的線條畫圓圈,就用波浪形的線畫,結果畫出了一些小蟲子。想想這個孩子,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一直等到大家都睡了,隻有能夠聽懂他話的人沒有睡時,才去向她求助,而且相信她能提供幫助。

兒童這個時期的標誌不是憤怒和暴行,而是耐心,等待機會的耐心。隻有當兒童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到心理障礙阻止了其願望的實現時,他才表現出憤怒和暴行。上麵的例子也說明小孩是怎樣試圖像年長者那樣表現自己的。如果一個3歲兒童著手做某事,1歲半的兒童也同樣想做。他也許感到困難,但他還是要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