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一發展階段也是兒童的困難時期,因為他必須克服許多障礙,也就是來自環境和自身的限製。這是人對環境的適應中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時期,第一個困難時期是剛出生的時候,此時嬰兒脫離了母體,必須自己啟動身體的運行機製。我們前麵已經對此進行了探討,這一過程對於兒童極為重要,如果他們沒有得到適當的照顧,就會形成心理創傷,導致出現成長衰退現象。兒童的語言學習是逐步走向獨立的過程,如果遇到障礙,也可能衰退。

讀者還應該記住兒童在這一創造性階段中的另一個特征,即兒童心理接受的印象和印象激起的情緒都會長期存在。這對學習口語和語法是有用的。但是,正如兒童在這個時期保留了他所學習的、對以後的生活有用的東西一樣,他也保留了其心理障礙的消極影響。富於創造性生活的每一階段都具有這一雙重性質。奮爭、恐懼、退化,能夠造成嚴重後果。因為這些障礙的消極影響跟進步的積極影響一樣根深蒂固。攝影時因為漏光在底片上形成的汙點,在以後的每一張照片上都會出現。所以,在這個時期,兒童的性格可能會正常發展,同時其個性也會出現畸形和偏差。這種畸形和偏差在兒童以後的發展中變得更為嚴重。

正是在這一時期,兒童形成了行走和說話的能力,這個發展過程持續到兩歲半,其後發展速度開始減緩。出於同樣的原因,這些能力在繼續發展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障礙。這種情況與心理分析學說的發現一致,這個學說的一個重要論點是:“成人的心理障礙來自幼年時期。”

同正常發展密切聯係的困難屬於“壓抑”的總體範圍。“壓抑”是普通心理學上使用的術語,但同心理分析有著特殊的聯係。我們現在所說的“壓抑”來源於嬰兒期。它廣泛出現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僅僅是語言就能提供不勝枚舉的例子。

兒童對語言的吸收發展到“爆發”期,就必須開始使用語言,因為隨後他要用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今天,西方的教育開始重視自由表述,這將促使兒童的語言機製盡快投入使用,對他們的個性發展也有幫助。有些孩子到了相應年齡,卻沒有出現語言爆發期。例如,有些3歲左右的孩子語言器官發育正常,卻隻能說低齡兒童所用的詞彙,人們稱之為“心理失語症”,因為這種症狀是一種心理病態,完全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

心理分析研究的其他類型的心理障礙也始於這個時期。“心理失語症”也許突然奇跡般消失,兒童出乎人們意料地口若懸河,鎮靜自如地開始談話,同時還特別注意語法規則。不言而喻,一切都已在兒童的內心深處準備妥當,隻是由於某些障礙而沒有顯露出來。

還有一些3-4歲的兒童從來沒有說過話,就連2歲兒童那種“咿咿呀呀”式的話也沒說過。可是經過專家的啟發和激勵,他們會突然說起話來。這是什麼原因?這些兒童的心理曾經受到過挫傷,形成了阻礙,致使他們無法進行正常的語言表達。許多成人感覺說話很困難,為了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成人的語言障礙有以下幾種類型:

1.沒有勇氣說話;

2.難以安排好句子;

3.感到使用句子很困難;

4.說話慢,不連貫。

這些都是心理自卑現象,目前仍舊沒有找到很好的治療方法。影響語言表述的心理障礙還有一些,如口吃、發音不準等。這種障礙不是出於心理原因,而是語言機製形成時出現的偏差。可見,在語言學習的每個階段,都會出現不同形態的衰退現象。

第一階段

詞語形成機製的獲得。

相應的退化:發音不良、口吃。

第二階段

句子形成機製的獲得(表達思想)。

相應的退化:造句時猶豫不決。

這些退化形式與兒童的敏感性有關。正如為了創造和增強他的能力,他特別容易接受一樣,他相當具有反抗性。結果,受到阻撓的創造性成為以後永生的缺陷。我們必須時刻記住,兒童的敏感性是我們的想象所不能及的。

不幸的是,經常妨礙兒童的恰恰是成人。對待兒童必須動作輕柔,可是我們的動作常常很粗魯,而且自己意識不到。我們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教育孩子要先教育自己。出於這個理由,我認為,對教師進行培訓遠比理論研究更重要,而且這種培訓要注重教師個性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