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孩子智力上的每一個進步都能給他帶來快樂。孩子們一旦享受到了這種快樂,就不會再去喜歡蜜餞和玩具,連虛榮心也隨之消失了。正是有了這種變化,才使他們在別人眼裏顯得了不起。而且與我們所見到的那種歇斯底裏的傻笑相比,它是一種高層次的、有別於動物的快樂,一種可以將我們從悲傷與黑暗的孤寂中拯救出來的快樂。
如果有人對我們這種提高孩子快樂層次的方法加以指責,那麼受到傷害的將是這些孩子,絲毫無損於方法本身。成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指責,關鍵就在於他們並不把孩子當人來看待,在他們的心目中,孩子的快樂也就隻是滿足於貪嘴、玩耍甚至其他更溺愛的事情。實際上,這些快樂都不可能使孩子堅持多久,隻有當他感受到作為人的快樂時,才會像前麵那位向父親宣布,她已經從多年毫無活力的陰暗生活中走出來的女孩一樣,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多麼愉快。
我們從孩子身上看到的這種轉折,正是他們智力上的天才表現,也正是他們發現真理之時!難道這不是代表了一種自然的心態生活嗎?難道這種天才的表現不是充滿了激情的人生的表現嗎?隻有這樣,一個人才能通過自己獨特的個性,揭示出入類的真正共性。我們觀察到,孩子們積極塑造自己個性的道路與我們所熟知的天才所走過的道路是相同的,他們是那麼專心致誌,全力以赴,這使他們免遭外界環境的幹擾,而且他們付出努力的強度及堅持的時間與精神活動的發展是一致的,正像天才們的努力一樣,他們的這種持之以恒也不會沒有結果。它是智力升華的源泉,是使思維能力拓展的源泉,同時也是使外部表現張力勃發的源泉。
所以,在我們看來,天才就是將束縛自己手腳的鐐銬掙脫的人,使自己享受自由的人,在眾人麵前堅持他所認定的人性標準的為了培養這種專注的精神,一個人還必須學會陷入沉思。我們有過這樣的體會,大量地、連續不斷地讀書反而會削弱我們的思維能力,不斷地重複著背一首詩,直到將它牢牢地印在腦中,所有這些都不是沉思。培養孩子天性的方法就是沉思,因為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能使他如此持久地專心致誌,並且有利於內心逐漸成熟。每一個樹立了自己目標的孩子,都有一種強烈的內在活動需要,會努力培養和發展這種內在活動,使其成為習慣。孩子們就是在這種追求中不斷地成長,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協調的發展。因此,當他們學會了沉思之時,就走上了充滿光明的進步之路。
正是經過了沉思的鍛煉之後,孩子們才會樂於安靜地練習。接下來,他們會努力做到在行動時不發出聲音,盡量顯得舉止優雅,使自己陶醉於精神集中後所呈現的愉悅狀態之中。這類練習也鞏固和加強了孩子們的個性,他們會越來越習慣於用這種正確的方法去認識外部世界,並能自發地運用這種方法去觀察、推理和判斷,用它來修正意識中的錯誤。從此以後,他們能夠自發地活動,主動選擇並繼續自己的工作,從周圍環境中獲得專注的能力,他們按照自己的內在動力去活動,而不受外界的任何幹擾,包括我們以及比他們年齡大的同伴的影響,即便有人恫嚇這些剛被引入正途而仍然幼稚無知的學生,學生們也不會因此而害怕。
讓孩子由創造者變為勞動者
如前麵所說,我們一直在探討兒童的一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直到3歲時才告一段落。兒童在該階段的發展與胎兒在子宮裏的生活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階段——會發生許多重要變化。但是,盡管如此,但這部分記憶終將被忘卻。我們把這段時間稱之為“精神胚胎”,以便於和生理胚胎區分開來。
這段時間內,兒童的各種能力,如語言、手臂動作如腿腳動作等的發展是彼此獨立、互不相依的。一些感知覺能力也開始形成了。此即胎兒期的情形。在胎兒期,身體器官正在獨立自主、自由自在地發展。因此,我們發現,在該心理——胚胎期,各種控製的心理能力正在獨立地產生。因此,倘使我們忘記了所發生的一切,那麼請不要感到驚詫,因為人格尚未統一——隻有各部分皆已齊備的時候,它才能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