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
很多事情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人的心裏感覺也不例外,它始終是建立在選擇的機製上的。在兒童思維形成的過程中,選擇就是要走的重要一步。因為在邁出這一步之前,感官要對信息進行加工和篩選,然後通過思維做出選擇,實在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程序。在以上選擇活動的基礎上,便形成了某個具體的選擇。這樣,他的注意力才能夠集中在特定的事物上,而不是在所有的事物上,然後經過意誌的控製,就能從眾多可能的行動中選擇必須完成的行動。高級智力活動是通過人自身的注意力和內在意誌活動,提煉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並通過對意象的聯想,使之形成意識。這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大腦舍棄那些多餘的東西,將獨特的、清晰的、敏感的和重要的東西留存下來,尤其會保留那些對創造有用的東西。如果沒有這項獨特的活動,智力就不能稱之為智力了。如果一個人的注意力處於漂浮不定的狀態,他的意誌在確定某一行動時,也就會遲疑不決;如果一個人的注意力是分散的,他就會浮光掠影,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夠深入鑽研。
我們之所以可以對事物加以區分和鑒別看,是因為我們能夠將信息進行接收限製,這是一個神秘的法則,每一個生物都有其形式和範圍。我們的內在活動隻是使這種限定更加明確、更加集中,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的內在活動才得以掙脫原始的混沌狀態,並得到不斷地雕琢和改造。毫無疑問,選擇就是對事物進行區分和鑒別,然後做出合理的判斷。例如,我們通過觀察一個圓柱圖,可以知道它是一個支撐物。這一結論是建立在對它的各種特征進、行選擇的基礎之上的。隻有具備了這樣的選擇能力,我們才能夠進行推理。通過這種內心活動,才會形成個人的傾向性。
兒童總是會做出一些很有趣的選擇。一個不到2歲的孩子,有時候會毫無原因地去拿一個他們根本拿不動的東西。比如他們總是喜歡幫助成人擺桌子。他們會不停地把東西拿來拿去,直到累了為止。成年人總是怕孩子勞累,但心理學認為,成年人這時對兒童進行幫助會阻礙兒童的行為,進而影響兒童的心理。很多精神上有問題的兒童都可能受到過類似的打擾。
一件兒童經常做的事情就是爬樓梯。成人爬樓梯是有目的的,兒童爬樓梯卻沒有任何目的。兒童爬到樓頂之後還沒有滿足,他們會跑到下麵再爬上去,如此循環反複。兒童爬樓梯的目的是在勞累中尋找樂趣。通過研究發現,兒童的行為本身並不是他們要達到的真正目的,他們隻不過是要滿足內心的某種欲望。兒童隻有完成準備工作之後才能對成年人進行模仿。隻有到了那時,周圍環境才能激發他。如果他發現有人在清潔地板或做糕點,他就會自己去做。做一些新鮮事可以激發孩子。
在“兒童之家”,一位老師有一天遲來了一會兒,事先她又忘了鎖櫃子。當她到教室後發現,孩子們已經把櫥櫃門打開了。許多孩子圍著它,還有些孩子正取出教具,並把它們拿走。這位老師立即把這看做是偷竊,並認為他們對學校和老師極不尊重,應該嚴肅處理這件事,還通過講一些道德原則來引導這些孩子。事實上這件事恰恰表明了一點:兒童已充分認識了這些教具,並且已經能自己做出選擇!這使兒童開始了一種新的、有趣的活動。孩子們已經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不同的工作。孩子們所做的這種自由選擇,正是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的最佳時機。
在“兒童之家”,老師們做了一個較矮的櫥櫃,以便孩子們能拿到與內心需要相符合的教具。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這些兒童隻選擇提供給他們的教具的一部分,而不是所有。他們總是去選擇一些同樣的東西和一些自己偏愛的東西,而很少去留意其他物件。這無疑表明,對孩子們來說,每一樣東西都應適合其內心需要。隻要讓教具不發生混亂,並且淘汰不需要的用具,兒童的興趣和專注就會被激發。
另一個有趣而重要的發現是,盡管兒童能玩到十分精美的玩具,但沒人願意去玩。老師們因此決心幫助他們玩這些玩具。她們向孩子演示如何拿小碟子,如何在玩具娃娃的廚房裏點火,並且在它附近放一個美麗的玩具娃娃。但孩子們的興趣隻持續了一會兒,就各自走開了。這使老師們認識到,在兒童的生活中,遊戲也許隻占很小的分量,他們之所以選擇玩具,是因為沒有更好的事可做。當兒童感到有更重要的事去做時,他們是不會去做那些在他們認為是瑣碎的活動的。在孩子們的眼裏,做遊戲就像下象棋一樣,隻是閑暇時的消遣。如果強迫他們長時間地做遊戲,他們就會痛苦。在“兒童之家”,正是由於手上總有重要的事情,孩子們對遊戲就不特別感興趣了。這正是孩子的心誌從較低的階段向較高階段邁進的一種表現,由於兒童在不斷成長,他們會對所有有益於自身發展的活動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