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7 中庸又唯天下至誠(1 / 3)

【元典】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譯文】隻有天下地道的真誠,才能成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範,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掌握天地化育萬物的深刻道理,這需要什麼依靠呢?

【諸儒注疏】“經綸”皆洽絲之事:“經”者,理其緒而分之;“綸”者,比其類而合之也。“經”,常也。“大經”者,五品之人倫。“大本”者,所性之全體也。惟聖人之德極誠無妄,故於人倫各盡其當然之實,而皆可以為天下後世法,所謂“經綸”之也。其於所性之全體,無一毫人欲之偽以雜之,而天下之道,千變萬化,皆由此出,所謂“立”之也。其於天地之化育,則亦其極誠無妄者有默契焉,非但聞見之知而已。此皆至誠無妄,自然之功用,夫豈有所倚著於物而後能哉?

【理學講評】經論,都是治絲的事。經,是理其緒而分之。綸,是比其類而合之。大經,是五品之人倫。大本,是所性之全體。化育,是天地所以化生萬物的道理。倚,是倚靠。子思說:“實理之在天下,散於人倫,原於性命,非可容易盡者,獨有天下至誠的聖人,德極其實,而無一毫之私偽,故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倫,為能各盡其道,分別其理而不亂,聯合其性而不離,足以為天下後世之法,就如治絲的一般,既理其緒而分之,又比其類而合之,所以說經綸天下之大經,於所性中仁義理智之德,渾然全體,無少虧欠,而凡所以應事接物千變萬化而不窮者,其理莫不包括於其中,就如樹木一般,根本牢固而不動,枝葉發生而不窮,所以說立天下之大本。至於天地之所以化生長育,隻是元亨利貞這四件實理,至誠之仁義禮智,既與之契合而無間,故能融會貫通,知之洞達而無疑,蓋不但聞見之知而已。”夫經綸大經,立大本,知化育,這都是至誠自然之能事,不思而自得,不勉而自中者也,何嚐倚著於物而後能哉?所以說夫焉有所倚。

【元典】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譯文】他的仁心那樣誠摯,他的思慮像潭水那樣幽深,他的美德像蒼天那樣廣闊。

【諸儒注疏】“肫肫”,懇至貌,以經綸而言也。“淵淵”,靜深貌,以立本而言也。“浩浩”,廣大貌,以知化而言也。其淵,其天,則非特如之而已。

【理學講評】肫肫,是懇至。淵淵,是靜深。浩浩,是廣大。上文說至誠之德,至此又極讚其盛說道:“至誠,聖人之經綸,立本、知化,既皆出於自然,則其德之盛,非可尋常論者也。自其經綸言之,則於人倫日用之間,一皆恩意之浹洽,慈愛之周流,何其肫肫然而懇至也。自其立本言之,則性真澄徹,而萬理空涵,就與那淵泉之不竭一般,何其淵淵然而靜深也。自其知化言之,則陰陽並運,而上下同流,就與那天之無窮一般,又何其浩浩然而廣大也。”至誠之德,其至矣乎!

【元典】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譯文】如果不真是聰明智慧,通達天賦美德的人,還有誰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誠呢?

【諸儒注疏】“固”,猶實也。鄭氏曰:“唯聖人能知聖人也。”

【理學講評】固字,解做實字。天德,指仁義禮智說。子思總結上文說:“至誠之功用,其盛如此,則其妙未易知也。若不是實有聰明聖知之資,通達仁義禮智之天德的聖人,則見猶滯於凡近,而知不免於推測,其欲所謂經綸立本而知化者,何足以知之哉?”此可見惟聖人然後能知聖人也。

右第三十二章。

【心學講評】天地之大德敦化,定群生之品類,正萬物之性命,全覆載之功能,故並育並行者以之而不相害悖。以此思聖人之大德,又何如哉?夫在天而為理者,在人而為倫;在天而為命者,在人而為性;在天主宰而有其能者,在人讚化育而有其知,一而已矣。故誠者天之道也;而天下至誠之德,即天之大德也。唯天下至誠,純乎其具一誠於心,則純乎與天為一理。故天下之生,所以並育於兩間,而足以相維而不散者,則人倫為之大經矣。此大經也,有尊卑親疏之等,則必理其序以分之,而後各得其品節,皆至情至理之同,是必比其類以合之,而後交成其敬愛。唯天下至誠,極乎誠而無妄,故理無不辨而經以正,情無不通而綸以合,盡於己而為天下法焉。則天下之大經皆其所經綸矣。於是而有萬之生,類聚群分,類聚群分,不相害也。

天下之理,所以並行於萬事,而足以發見而不窮者,則吾性為之大本矣。此大本也,當其至靜之際,而可以效夫眾動者,必卓然常在而不失也。當其方動之際,而固有涵於至靜者,必確乎可守而不忘。唯天下至誠,體乎誠而有常,故動而不離其體,而用者皆其體;靜而不離其用,而即體以起用。逮其發而天下之道行焉,唯天下之大本有以立之矣。於是而散見之理,一本萬殊,不相悖也。

天下之生,有其消所以善其長,則存乎化;有其成所以遂其生,則存乎育。化育行,而四時百物交以著天地之功能而無悖害。然唯天地默運於無象之中,而成其妙用者,人不得而與之。唯天下至誠實於不見不聞之中,而喻其真理者,天地不得而私之。蓋天地之化育,一誠為之,而至誠之知,以誠知之,契其所以然,而可與其當然,知天地之化育矣。於是而時物之賾會通於調燮之中,終無有悖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