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其積於中者,又何以測其藏也?其溥博也,殆如天乎!四時百物,無非天之功化所及,察乎上而德蓋體其全乎。其淵泉也,殆如淵乎!古今晝夜,唯此淵之不竭,察乎下而德蓋極其深焉。則其發乎外者,又何以量其至也?以此容、執、敬、別而臨乎民,其威儀之示民以見也。德容無事乎矜莊,而民之見之者,自莫敢不生其恭肅之心,其誥令之示民以言也,德音無事乎潤色,而民之聞之者,自莫敢不信為不易之理。其政教之示民以行也,德施無事乎裁飾,而民之奉行之者,自莫敢不說其獲己之心。上不知所以為而為,民不知所以感而感,動之以神而警之以性,德足於己而天下皆以誠應之,一自然之理矣。
夫其敬、信、說如是也,則不特見其見、聞其言、遵其行者,如是之感孚而震動也,即其德之所未及,而聲名已至矣。凡此中國,皆仰望而頌述,洋溢而無不遍矣。其所延及者,且遠至乎南蠻北貊焉,若是乎無遠不達也。而中國、蠻貊之區域,猶是政教所及之君長人民也。即至於荒遠之地,幽僻之所,而但為舟車所可至之地,有聚落焉。其舟車所不可至,而人力所可通之處,有廬舍焉。又其人跡所罕及者,但為天之所覆,其下有可居之土,地之所載,其上有可處之城,日月所照,能受明以安其身,霜露所隊,能滋潤以益其生,大而極於無涯,小而極於至僻,凡其間有血氣而為人者,苟知有尊,莫不尊至聖以千古之一人;苟知有親,莫不親至聖為終身之所慕,此蓋有莫之為而為之,而德之備乎小者無遺,故聲名之美,尊親之報,天下自無能遺之者也。夫然,而天下之至聖,其德天德也,其積於中者天之藏也,其發於外者天之化也,其感通有生之類者,亦猶人之戴天也,故曰“配天”天之所以為天者,此不害不悖之小德,而至聖之所以為聖者,亦如是而已矣。
右第三十一章,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道也。
【心理穿梭】“聰明睿知”,以至誠之本體言。“誠則明矣”,明非但知之謂也。或問兼安行言之,為盡其義。如《大學》之言“明德”,該盡緝熙敬止、恂栗威儀、具眾理、應萬事者,統以一明;與“致和”之知,偏全迥別。耳無所蔽其聞之謂聰,目無所蔽其見之謂明,思無所蔽其覺之謂睿,心無所蔽其知之謂知。人欲淨盡,天理流行,則以之知,不待困學;以之行,不待勉強也。
若下四德,則因事而用:仁以容其所待容之眾,義以執其所必執之宜,禮以敬其所用敬之事物,知以別其所當別之是非。其雲“文理密察”,原以晰事之知言,自與“睿知”之知不同。“睿知”之知,乃靜中見理,感則能通,其辨在昭昏,而不在是非也。
小注所載朱子之說,顯與或問相悖。至所雲“破作四片”,“破作八片”,蒙頭塞耳,全無端緒,必其門人之傳訛,非朱子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