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4 中庸王天下有三重(1 / 3)

【元典】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譯文】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製訂法度,考訂文字規範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吧!

【諸儒注疏】呂民曰:“三重,謂議禮、製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則國不異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過矣”

【理學講評】王天下,是興王而君主天下者。三重指議禮、製度、考文說,以其為至重之事,故曰三重。子思說:“王天下的君子,有議禮、製度、考文三件重大的事,行於天下,則有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誌,由是諸侯奉其法,而國不異政,百姓從其化,而家不殊俗,天下之人,其皆得以寡其過失矣乎。”

【元典】

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譯文】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諸儒注疏】“上焉者”,謂時王以前,如夏商之禮雖善,而皆不可考。“下焉者”,謂聖人在下,如孔子雖善於禮,而不在尊位也。

【理學講評】征,是考證。尊,尊位。子思又說:“所謂王天下者,乃身有其德,居其位,而又當時者也。如時王以前,遠在上世的,其禮雖善,然世遠人亡,於今已無可考證,既無可考,則不足以取信於人,不足取信於人,則人不從之矣。又如聖人窮而在下的,雖善於禮,然身屈道窮,而不在尊位,位不尊,則不足以取信於人,不足取信於人,則人不從之矣。”故三重之道,惟當世之聖人,而又在天子之位,然後乃可行也。

【元典】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考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譯文】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裏得到驗證。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於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待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

【諸儒注疏】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議禮、製度、考文之事也。“本諸身”,有其德也。“征諸庶民”,驗其所信從也。“建”,立也,立於此而參於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跡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所謂聖人複起,不易吾言者也。

【理學講評】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道,即儀禮、製度、考文之事。征,是驗。三王,是夏禹、商湯、周文武。繆,是差繆。建,是建立。悖,是違背。質,是質證。俟,是等待。承上文說:“製禮作樂,必有德、有位、有時,乃為盡善。所以王天下的君子,行那儀禮、製度、考文之事,非可苟然而已。必本之於身,凡所製作,一一都躬行實踐,從自己身上立個標準,固非有位而無德者也。由是以之征驗於庶民,則人人都奉行遵守,不敢違越,又非不信而不從者也。以今日所行的考驗於三代之聖王,則因革損益,都合著三王已然的成法,無有差繆。以我所建立的,與天地相參,則裁成輔相,都依著天地自然的道理,無有違背。鬼神雖至幽而難知,然我的製作已到那微妙的去處,就是質證於鬼神,他那屈伸變化,也不過是這道理,何疑之有?百世以後的聖人,雖至遠而難料,然我的製作,已至極而無以加,就等待後邊的聖人出來,他那作為運用,也不過是這道理,何惑之有?”夫君子之道,出之既有其本,而驗之又無不合,此所以盡善盡美,而能使民得寡其過也。

【元典】

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譯文】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待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

【諸儒注疏】知天、知人,知其理也。

【理學講評】承上文說:“鬼神幽而難明,君子之製作所以能質之而無疑者,由其知天之理也。蓋天之理,盡於鬼神,君子窮神知化,於天道所以然之理,既明通之而不蔽,故其見於製作者,皆有以合乎屈伸動靜之機,鬼神雖幽,自可質之而無疑也。言鬼神,則天地可知矣。後聖遠而難料,君子之製作,所以能俟之而不惑者,由其知人之理也。蓋人之理,盡於聖人,君子明物察倫,於人心所同然之理,既洞徹之無疑,故其見於製作者,自有以符乎曠世相感之神,後聖雖遠,自可俟之而不惑也,言後聖則三王可知矣。”此可見心思必通乎性命,才可以興禮樂,學術必貫乎天人,才可以言經濟,君子所以能此,亦自尊德性道問學中來也。有三重之責者,可不以務學為急哉?

【元典】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