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8 中庸其次致曲(1 / 2)

【元典】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譯文】?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從細微處入手推究道理,也能達到真誠的境界。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隻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諸儒注疏】“其次”,通大賢以下凡誠有未至者而言之。“致”,推致也。“曲”,一偏也。“形”者,積中而發外。“著”,則又加顯矣。“明”,則又有光輝發越之盛也。“動”者,誠能動物。“變”者,物從而變化,則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蓋人之性無不同,而氣則有異,故惟聖人能舉其性之全體而盡之。其次,則必自其善端發見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極也。曲無不致,則德無不實,而形、著、動、變之功自不能已。積而至於能化,則其至誠之妙,亦不異於聖人矣。

【理學講評】其次,是指賢人以下說。致,是推極。曲,是善之一偏處。蓋人之心,雖為物欲所蔽,然良心未曾泯滅,必有一端發見的去處,這叫做曲。若能就此擴充之,到那至極的去處,這叫做曲。形是發見於外,著是顯著,明是光明,動是感動,變是改變,化是渾化。子思說:“天下至誠的聖人,固能盡其性之全體,而能盡人物之性,以收參讚之功矣。其次若賢人以下,誠有未至者,卻當何如用功,蓋必由那善端發見之一偏處,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極,如一念惻隱之發,則推之以至於無所不仁。一念羞惡之發,則推之以至於無所不義,而曰禮曰智,莫不皆然,這便是能致曲了。夫一偏之曲,既無不致,則有以通貫乎全體,而無不實矣,所以說曲能有誠。誠既積於中,則必發於外,將見動作威儀之間,莫非此德之形見矣。既形,則自然日新月盛,而愈顯著矣。既著,則自然赫盛大,而有光明矣。蓋實德之積於中者日盛,故德容之見於外者愈光,內外相符之機,有不容掩者如此。誠既發於外而有光明,則人之望其德容者,自然感動,而興起其好善之心矣。既動,則必改過自新,變其不善以從吾之善矣。既變,則久之皆相忘於善,渾化而無跡矣。蓋誠之動乎物者既久,則人之被其化者愈深,人己相符之機,有莫知所以然者如此。夫感人而至於化,豈是容易到得的?惟是天下至誠的聖人,才能感人到那化的去處。今致曲者積而至於能化,則亦天下至誠而已矣。”夫由誠而形、而著、而明,所謂能盡其性者也。由動而變、而化,所謂能盡人物之性者也,而參讚在其中矣。雖由致曲而入,及其成功則一也。

右第二十三章。

【心學講評】自明誠者,賢人之事,而與聖同德。蓋以誠之之功誠其身,至於誠,則誠功者一,而其功化亦即誠者之功化。則請推其功化之所自成而言之。夫至誠,其至矣。自明誠者,即其次也。其次於至誠者,以不能有其誠之全也;其即次於至誠者,以其一曲之誠,不異於至誠之實也。乃其有此一曲之誠,而加之以誠之之功,因所實知者以擇乎眾善,因所實能者以執其大中而推致之,使皆如其實知實有者焉,則曲之所致無不可知也,無不可能也,無不真知真能而一無妄也。遂有誠矣,則體立而用可以行矣。善而皆誠有於己,則遇事物之至,皆本吾心至足之理,以發見於修為,誠則形矣。既已發見於外矣,誠為之則,誠有其功,而加諸事物者皆顯然有績之可紀,形則著矣。既已顯著為功矣,誠有其功,則又誠有其用,而施於天下者,蓋煥乎有美之必昭,著則明矣。蓋至於著,而人官物曲之鹹宜,至於明,而禮樂文章之大備矣,則由體達用之德全矣。用已達,而物之應乎其誠者,將何如哉?夫既明而光輝見於天下,則人心之歆動自有不容已者,耳目一新而心誌警,明則動矣。夫誌未動則習於舊染而安之,既已動矣,自勉於善之可為,自力於不善之必去也,動則變矣。習而不變,則必待督責而後改,既已變矣,不善日已遠而忘其故態,善日以遷而無待勸進也,變則化矣。至於變,而以正人心於當然,至於化,而且以順人心於固然矣。則存諸中者流行於天壤矣。

乃自今思之,化豈易言者哉!唯天下至誠以盡其性者盡人物之性,故在己者不思不勉也,加於物者無跡無名也。乃致曲者功化之成亦如是焉,則不得謂之致曲也,不得謂之其次也,一天下之至誠矣。觀於此,則明“誠”者,由中達外之功化,即聖人之功化。故曰“誠之者人之道”,而人道即天道之誠也。

右第二十三章,言人道也。

【心理穿梭】“曲”雲者,如山一曲、水一曲之曲,非一方一隅之謂也。從縱上說,不從方上說。斯道之流行者不息,而曲者據得現前一段田地,亦其全體流行之一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