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典】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譯文】隻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天賦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讚助天地養育萬物;能讚助天地養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諸儒注疏】天下至誠,謂聖人之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盡其性者,德無不實,故無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細精粗無毫發之不盡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天地參,謂與天地並立為三也。此自誠而明者之事也。
【理學講評】天下至誠,是說聖人之德,極誠無妄天下莫能過他。讚,是助。化育,是變化生育。參,是並立為三的意思。子思說:“天命之性,本自真實無妄,隻為私欲蔽了,見得不明,行得不到,所以不能盡性。獨有天下至誠的聖人,其知生知,其行安行,純乎天理而不雜於人欲,故能於所性之理,察之極其精,行之極其至,而無天理而不雜於人欲,故能於所性之理,察之極其精,行之極其至,而無毫發之不盡也。然天下的人,雖有智愚賢不肖,其性也我一般,聖人既能盡己之性,由是推之於人,便能設立政教,以整齊化導之,使人人都複其性之本然,而能盡人之性矣。天下的物,雖飛潛動植不同,其性也與人一般,聖人既能盡人之性,由是推之於物,便能修立法製,以撙節愛養之,使物物各遂其性之自然,而能盡物之性矣。夫人物皆天地之所生,而不能使之各盡其性,是化育也有不到的。今聖人能盡人物之性,則是能裁成輔相,補助天地之所不及矣,豈不可以讚天地之化育乎!既能讚天地之化育,則是有天地不可無聖人,天位乎上而覆物,地位乎下而載物,聖人位乎中而成物,以一人之身,與天地並立而為三矣,豈不可與天地參乎!”至誠之功用,其大如此,然天地萬物之理,皆具於所性之中,參讚位育之功,不出於盡性之外,學聖人者,但當於吾性中求之。
右第二十二章。
【心學講評】至誠之與天同其德者,有即功化而見者焉,則請就其功化而言之。夫人物各載一真無妄之理而為性,而特其不能至也。君子固執一真之理以誠身,而猶未能即至也。其唯聖人乎?靜焉而函無窮之理,動焉而極萬善之致,健順者即天地之體也,五常者即天地之用也,斯天下之莫能尚者也,天下之至誠也。故天命之性,一誠而已矣。而其所具之則,無理之不備也,無微之不察也,形形色色之中皆有自然之則,不睹不聞之際固有至足之規,盡之也,亦良難矣。而天下至誠,於性之所存者無不信諸已矣,性之所發者無不充其量矣,為能盡其性也。
夫能盡其性,而吾性中之功用豈有窮哉!夫人亦各有其性矣,智愚賢不肖以其氣質而殊,而其性之知能不能以自效。有知之明者,而後不掩其善而導其不善;有處之當者,而後可裁其過而補其不及。唯至誠能習其性,則以我之大全,辨人之至偏,乃以極夫人氣質之所可受,而使各致其知能,則能盡人之性矣。且物亦自有其性矣,靈蠢良楛,以其形器而分,而其性之體用不能以效於人。有知之明者,而後不昧於所取而妄於所舍;有處之當者,而後各興其所利而違其所害。唯至誠能盡其性,以盡人之性,則擇物以資人之益,而因人以製物之宜,乃以極夫形器之所固然,而使各成其體用,則能盡物之性矣。
至於盡物之性,而至誠之功用已極矣,則由是而思之,其有功於天地者豈小哉!人物之有性,自稚而壯,變易以成其用,有化之者矣。自無而有,保合以就其材,有育之者矣,則天地是也。而天地之化育,不能施之習氣相染,材質相限之中,至誠由盡性而及乎人物之性矣。則天地之所不能變易乾,至誠為成其用;天地之所不能保合者,至誠為就其材;是轉天地以成化育之功,在至誠矣。
夫天地之所以成乎其為兩大者,唯其以二氣之闔辟,五行之運用,化育乎人物也。至誠而能讚助其德業,以司人物之生成,則有天而不可無地,有地而不可無天,有天地而且可無至誠,功相參也,則位亦相參也,成位乎中,而與上下並尊矣。觀於此,則至誠之功化即天地之功化,故曰“誠者天之道”也。
右第二十二章,言天道也。
【心理穿梭】二十二章以下,章句係之語雲“言天道也”,“言人道也”須知朱子是人檗括來說個題目,便人記憶。其實則所雲“言天道”者,言聖人之具體乎天道也;“言人道”者,言君子之克盡乎人道也。聖人自聖人,天自天,故曰“可以讚”,“可以參”,曰“如神”,曰“配天”,俱有比擬,有差等。“可以”者,未可而可之詞也。曰“如”、曰“配”者,雖異而相如、相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