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典】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
【諸儒注疏】“自”,由也。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者,聖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後能實其善者,賢人之學,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誠則無不明矣,明則可以至於誠矣。
【理學講評】誠,是真實無妄。明,是事理洞達。子思承孔子天道人道之意以立言說道:“人之造道等級雖有相懸,及其成功,則無二致。固有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由誠而明的,這叫做性。蓋聖人之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天性本來有的,故謂之性。性,即天道也。有先明乎善,而後能實其善,由明而誠的,這叫做教。蓋賢人之學,以擇而精,以執而固,由教而後能入的,故謂之教。蓋賢人之學,以擇而精,以執而固,由教而後能入的,故謂之教。教,即人道也。夫曰性曰教,雖有天道人道之殊,然德無不實者,固自然清明在躬,無有不明,而先明乎善者,也可以到那誠的地們,及其成功,則一而已矣。”所以說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右第二十一章。
【心學講評】誠者天之道,而聖人不思不勉而中道,則亦曰誠者,是聖人與天而通理也。誠之者人之道,而擇善固執則誠乎其身,是賢人與聖而同德也。故分之則有異名,而合之則為一致,故曰一也。請即夫子之言而申明之。
夫自其所執者而言則曰“誠”,自其能擇者而言則曰“明”德之所以知行,道之所以明行,雖相因而亦各有其實矣。故所由以體道者,亦有先後之序,而性教自此辨焉。夫性則何如也?惟天實有此健順五常之理以命之人,故人得有其虛靈不昧者而知此理焉。實有之而實知之,此性之固然者也,天道也。而聖人之全體能備乎天所命之德,智則誠智,仁則誠仁,勇則誠勇,因是而有諸己者,條理秩序皆其所自喻,則與天命同其昭明,純乎性矣。故謂聖人所性而安焉者也。
夫教何以立也?惟人能以虛靈不昧之知以察乎理,故得以發之為禮樂刑政,而盡夫健順五常之實焉。既知之而後能體之,此教之所自成也。而賢人之修道,能擇乎善之精,知智之所當知,知仁之所當行,知勇之所當強,因是而審其宜者,存中發外,皆真實而無妄,則由聖教啟其實,修道在教矣。故謂聖人由教而入者也。雖然,又豈有不相及之理,而天人異道、聖賢異功也哉?當其秉一真無妄以為德,非有事於明也。乃誠有之,則誠知之,凡分為眾理,散為萬事,即其著見之條理秩敘,入天下之於繁而不厭。故聖人自盡其性,而教必自聖人而開,則聖人不絕賢人以作聖之功矣。當其盡學問思辨以起功,而未嚐自謂誠也。乃明知之,則既實有之,其思焉而得,勉焉而中,就其所喻以存中發外,通天命之本原而不離。故賢人敦行其教,而性亦為賢人之所必盡,則賢人可學聖人於至誠之道矣。由此言之,則天之道所以生乎人之道,而人之道乃以複乎天之道。學者未至於聖,則由明善而誠身,故曰豫也。已極乎明,則誠明合致,而天人交盡,故曰一也。故夫子重言人道之敏,示人以聖學也。
由此觀之,中庸不可能,而唯聖者能之,自誠明之道著矣。唯聖者能之,而又曰君子中庸,自明誠之道著矣。則請詳性教之盛德大業,以見天人之合焉。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複推明此章之意。
【心理穿梭】曰“性”、曰“道”、曰“教”,有質而成章者也。曰“天命”、曰“率性”、曰“修道”,則事致於虛而未有其名實者也。溯其有質成章者於致虛之際,以知其所自來,故曰“之謂”
曰“自誠明”,有其實理矣;曰“自明誠”,有其實事矣。“性”,為功於天者也;“教”,為功於人者也。因其實而知其所以為功,故曰“謂之”天命大而性小,性屬一人而言。率性虛而道實,修道方為而教已然。命外無性,性外無道,道外無教,故曰“之謂”,彼固然而我授之名也。
誠明皆性,亦皆教也。得之自然者性,複其自然者亦性,而教亦無非自然之理。明之所生者性,明之所麗者亦性,如仁義禮等。而教亦本乎天明之所生。特其相因之際,有繼、有存,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有通、有複,則且於彼固然無分之地而可為之分,故曰“謂之”,我為之名而辨以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