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4 上篇 中庸文者無憂(1 / 3)

【元典】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譯文】孔子說:古代帝王中無憂無慮的,大概隻有周文王吧!因為他有賢明的王季做父親,有英勇的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為他開創了基業,兒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誌,完成了他所沒有完成的事業。

【諸儒注疏】此言文王之事。《書》言“王季其勤王家”,蓋其所作亦積功累仁之事也。

【理學講評】這一節是說周文王的事。作,是創始。述,是繼述。子思引孔子之言說:“自古帝王創業守成,皆未免有不足於心的去處,有所不足,則生憂慮,若是無所憂慮者,其惟周之文五乎。何以見之?凡前人不曾造作,自己便有開創之勞,後人不堪承繼,將來便有廢墜之患。二者皆可憂也。惟是文王以王季之賢為之父,以武王之聖為之子,王季積功累仁,造周家之基業,將文王要做的事預先做了,這是父作之。武王繼誌述事,集周家之大統,將文王未成的事,都成就了,這是子述之。”既有賢父以作之於前,又有聖子以述之於後,文王之心,更無有一些不足處,此其所以無憂也。

【元典】

“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譯文】武王繼續著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業,滅掉了大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這種以下伐上的正義行動,不僅沒有使他自身失掉顯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財富,世代在宗廟中享受祭祀,子孫永保祭祀不斷。

【諸儒注疏】此言武王之事。“纘”,繼也。“太王”,王季之父也。《書》雲:“太王肇基王跡。”《詩》雲:“至於太王,實始翦商。”“緒”,業也。“戎衣”,甲胄之屬。“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紂也。

【理學講評】這一節是說武王的事。纘,是繼。太王是武王的曾祖,王季是武王的祖,文王是武王的父。緒。是功業。戎衣,是盔甲之類。孔子說:“周自大王始基王跡,王季勤勞王家,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那時天命人心,去商歸周,王業已是有端緒了,但未得成就。及至武王,能繼誌述事,纘承大王、王季、文王的功業,因商紂之無道,舉兵而伐之,以除暴救民,隻壹著戎衣還定了天下。夫以下伐上,其事不順,其名不美,宜乎失了天下的顯名,然那時諸侯率從,萬姓悅服,人人愛戴稱美他,並不曾失了光顯的名譽,其得人心如此。以言其尊,則居天下之位,天下的臣民都仰戴他。以言其富,則盡有四海之內,天下的貢賦都供奉他,上而祖宗,則隆以王者之稱,祀以天子之禮,自文王以前,都得歆饗其祭祀。下而子孫,則傳世三十,曆年八百,自成康以後,都得保守其基業,其得天眷又如此。”蓋武王之有天下,一則承祖宗之業而不敢廢,一則順天人之心而不敢違。此則善述之孝,丕承之烈,所以後世莫及也。

【元典】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譯文】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為天子,因此他還有許多沒來得及完成的事情。武王死後,周公輔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業,追尊太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禮製來追祀祖先,並且把這種禮製一直實行到諸侯、大夫、士和老百姓中間。周公製定的禮節規定: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禮製安葬、按士的禮製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禮製安葬,按大夫的禮製祭祀。守喪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喪三整年,就隻有天子才能使用。至於給父母守喪本身沒有貴賤的區別,天子、庶人都是一樣的。

【諸儒注疏】此言周公之事。“末”,猶老也。“追王”,蓋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跡之所起也。“先公”,組紺以上至後稷也。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又推太王、王季之意以及於無窮也。製為禮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祿,喪服自期以下,諸侯絕,大夫降,而父母之喪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