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3 中庸舜其大孝(1 / 2)

【元典】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譯文】孔子說:“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麵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上擁有整個天下,宗廟裏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

【諸儒注疏】“子孫”,謂虞思、陳胡公之屬。

【理學講評】子思引孔子之言說:“凡為人子者,皆當盡孝道以事其親,然孝有大有小,若古之帝舜,其為大孝也與?何以見其孝之大,夫為人子者,非德不足以顯親,舜則生知安行,德為聖人,是所以顯其親者,何其至也。非貴不足以尊親,舜則堯之禪,尊為天子,是所以尊其親者,何其至也。非富不足以養親,而舜則富有四海之內,以天下養,是所以養其親者,何其至也。又且上祀祖考以天下之禮,而宗宙之歆饗無已,所以光乎其前者又如是之隆。下封子孫為諸侯之國,而基業之傳續無窮,所以裕乎其後者,又如是之遠。”夫舜之德福兼隆如此,則所以孝其親者,實有出於常情願望之外者矣,此其所以為大孝與!

【元典】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譯文】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

【諸儒注疏】舜年百有十歲。

【理學講評】孔子說:“舜之德福兼隆,固所以為大孝。然自常人看來,福是天所付與,卻似偶然得之,不可取必的一般。不知德乃福之本,福乃德之驗,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蓋理之必然者也。故舜既有聖人的大德,感格於天,必然貴為天子,得天下至尊之位;必然富有四海,得天下至厚之祿;必然人人稱頌,得顯著的聲名;必然多曆年所,得長久的壽數。”蓋舜雖無心於求福,而福自應之如此,此所此以能成其大孝也。

【元典】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譯文】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諸儒注疏】“材”,質也。“篤”,厚也。“栽”,植也。氣至而滋息為培,氣反而遊散則覆。

【理學講評】材,是材質。篤,是加厚。栽,是栽植。培,是滋養。傾,是傾仆。覆,是覆敗。孔子說:“舜以大德而獲諸福之隆,非天有私於舜,乃理之自然者耳。觀於天道之生萬物,必各因其本然之材質而異其所加:如根本完固,栽值而有生意的,便從而培養之,雨露之所潤,日月之所照,未有不滋長者;根本搖動,傾仆而無生意的,便從而覆敗之,雪霜之所被,風寒之所折,未有不覆敗者。”或培或覆,豈是天有意於其間?皆物之自取耳。

【元典】

“《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譯文】《詩經》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

【諸儒注疏】《詩·大雅·假樂》之篇。“假”,當依此作“嘉”“憲”,當依《詩》作“顯”“審”,重也。

【理學講評】《詩》,是《大雅·假樂》之篇。令,是善。申,是重。孔子又引詩說:“可嘉可樂的君子,有顯顯昭著的美德,既宜於在下之民,又宜於在位之人,以此能受天之祿,而為天下之主,天既命而保佑之,又從而申重之,使他長享福祿無窮也。”

【元典】

“故大德者必受命。”

【譯文】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諸儒注疏】“受命”者,受天命,為天子也。

【理學講評】受命,是受天命為天子。孔子承上文又總論說:“由天生物之理,與詩人之言觀之,可見有大德的聖人,必然受皇天的眷命而為天子,今舜既有是大德,正所謂物之栽者也,君子之嘉樂者也。則其受上天篤厚申重之命,而享祿位名壽之全,固理之必然者耳,尚可疑哉?”

右第十七章。

【心學講評】道之入於至小而無間者,已備言之矣,則請言其大者。夫為德而集上天之命,創業而成數百年長治之隆,修典禮而享親以合幽明之理,斯不亦道之至大?而君子之道則皆察焉,可不謂至大而無外乎?而吾皆得引夫子之言以明之。君子之道,合乎鬼神之德而本於父母之順,則孝者,固君子率性之同然,而不可須臾離者也。而其為德也,則何如哉?說在夫子之論舜矣。子曰,夫孝,庸德也,而實天下無可加之至德也。同為子而能以孝稱,同其孝而能以大稱,蓋亦難矣。惟舜其大孝也與!終身之慕,不離乎赤子之真。底豫之體,遂極於天下之化。斯則可以當大孝而無歉乎!

惟其孝之大也,則德以是全,而福亦以是備矣。以言乎德,德則為聖人矣。江河之量,備道於深山;元德之升,協功於聖帝。以言乎尊,則有四海之內矣。五服之賦,仍版籍於堯封;十二州之平,遂受成於禹貢。由是而以天子之禮上祀其先,則宗廟饗之矣。雖曰奉堯為藝祖,而虞幕之祀,已降而複修,由是而以聖人之澤下延於後,則子孫保之也。雖曰禪禹以大位,而有陳之封,至今而未替。以聖人之德而全生我者之理,以歸美於親,以天子之尊而極尊親奉養,上事下育之隆,以備慰其誌;則德與福皆大孝之以事其親者。而唯其昊天罔極之愛敬至極,而不可加,則其德福自無不盛。則甚哉!孝用之大而孝理之通也,觀於舜而豈有爽哉!故能有夫大德者,無不可得,而無不可必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