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春的一天,孟小冬、姚玉蘭這對已經差不多15年沒有聯係過的異姓姐妹,通了一次電話。那通電話是孟小冬打給姚玉蘭的。彼時,孟小冬在香港,姚玉蘭在台灣。
在電話中,孟小冬告訴姚玉蘭,最近有一個她們共同的朋友來找過她,跟她說有個生意,肯定能賺大錢,想要孟小冬給他投資,結果被孟小冬拒絕了。不過孟小冬聽說那個人要去台灣找姚玉蘭借錢,孟小冬覺得這個人不靠譜,所以她提醒了姚玉蘭一下,要小心,不要上了別人的當。同時,她也說道,我們姐倆雖都有些私房錢,但也都有限。吃穿用度是夠了,但經不起折騰,如果投入生意中,賺了自然好,萬一賠了,日子就難過了。姚玉蘭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同時,她也很開心孟小冬能夠給她打這個電話。她們之前是好姐妹,後來杜月笙去世的時候,鬧了點小矛盾,便不聯係了。
其實,兩個人心中也都是有對方的,不過都不好意思開口。這次孟小冬借著提醒姚玉蘭打了這個電話,其實也有另一個意思,就是委婉地告訴這位姐姐,她想要和好了。
姚玉蘭自然明白孟小冬的意思,她也是早就覺得兩個同甘共苦的姐妹不應該這麼冷戰著。不過是礙於情麵不好開口罷了,這次也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就坡下驢。於是,她們又和好如初了。
姚玉蘭覺得,如今兩個人年歲都大了,身體也都不太好。如今已經不比從前年輕的時候了,應該找個能夠養老的地方了。而她認為,台灣是比香港要好些的,因為畢竟當初杜月笙死後,杜家人去台灣的比較多。而且,這邊是蔣介石的老巢,蔣的部下大都在這邊。而這些人中,有很多曾經是跟杜月笙交好的,也能照顧下她們。於是,和好之後,她便經常給孟小冬打電話,勸她到台灣跟自己一起生活。
最後,孟小冬接受了姚玉蘭的邀請,並於1967年9月,去了台北,從此在那邊定居。
孟小冬到台北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小故事。孟小冬搬家的時候將自己養的三條狗也帶上了,裝在了一個木籠裏。根據當時的規定,這是不允許的。因此受到了海關人員的阻撓。就在爭論的時候,去接孟小冬的陸京士等人到了,他們明白了事情的經過之後,便去跟海關人員交涉。
結果海關人員不給麵子,說這種行為是違反規定的,誰都不可以。後來,陸京士在聊天中告訴對方,來者是我國有名的京劇“冬皇”孟小冬,這才得到了放行。原來,孟小冬的出入境證明上,寫的名字是孟令輝,所以海關人員不知道自己阻撓的這個人就是孟小冬。當他們知道是京劇名家孟小冬之後,便乖乖放行了。而且,還給孟小冬舉行了一個小小的迎接儀式。從這個插曲中可以看出孟小冬的名氣,也能看出她的影響力。更是能夠看到,在台灣孟小冬也是有著極大的市場的。
孟小冬定居台北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由於她名氣太大,很多人都來拜訪,其中更是不乏各界名流。像想要采訪她的記者,要請她登台的一些演出隊領導,以及有些梨園同行請她赴宴等,絡繹不絕。不過基本都被孟小冬辭謝了。
孟小冬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還是身體原因。她本來身體就不好,又染上了吸食鴉片煙的習慣,因此更加孱弱了。對於這些社交活動,實在是應付不來。索性就一並推掉,在家靜養。
不過,雖然不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但對於那些京劇愛好者她還是歡迎的。當時,有很多愛好京劇的人都會去她那裏,想求得她的指點。如果當天身體好,而且對方確實是有些基礎的,孟小冬便會認真指教,給對方一些指點。至於那些一看就是沒誠意,不過是來見見名人的,則三兩句話就打發了事。
孟小冬剛到台北的那幾年,生活是很愜意的。開始的時候,姚玉蘭和杜月笙的二女兒杜美霞都跟孟小冬生活在一起,平時會給她很多照料。尤其是杜美霞,簡直就像是孟小冬的親女兒一樣,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後來,孟小冬自己租了一處房子,不過跟姚玉蘭她們相隔不遠。而姚玉蘭和杜美霞則幾乎每天都要來孟小冬這裏坐一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無間斷。
後來,提起那段日子的時候,孟小冬依然很是懷念,她說:“真的好奇怪,她們隻要來,我就會很開心,哪怕是一句話不說就坐在那裏,我也覺得心情好。如果他們誰都不來,我就感覺不自在,像是不知道日子該怎麼過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