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在港授徒為國獻藝(1 / 3)

孟小冬本身的悲劇,大都源於時代。她所處的時代中,女性演員可以取得成績,能夠獲得戲迷們的認可,也可以稱王稱後,但卻少有人生的自由。像梅蘭芳也是京劇演員,但他可以娶好幾房太太,他也能在舞台上唱一輩子戲。孟小冬則不行,跟梅蘭芳結婚之後,她就要放棄舞台,這是時代的局限。

時代強加給女性的束縛,隻能隨著時代的消逝而慢慢消失,它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改變。所以,當孟小冬決定嫁給杜月笙之後,她也將第二次麵對那個問題,即從此不能再登台演出了。從種種跡象中可以看出,孟小冬是做好了這個準備的。

由這一點,可以看出孟小冬對杜月笙的看重,也能看出她個人心態的變化。前文曾經提到過,在要跟梅蘭芳結婚的時候,孟小冬就曾思考過這個問題,那時候她是不甘心,也不情願離開舞台的。不過這一次,顯然是她自己做的決定。這說明,她更珍惜眼前的這份感情,同時,隨著年歲的增長,她也逐漸看淡了人生。

不過,雖然離開了京劇舞台,但孟小冬卻並沒有離開京劇藝術。她隻是不上台表演了,並不是從此不接觸京劇了。前麵說過,孟小冬到香港之後,也是經常組織、參加一些票友雅集的。這算是她剛到香港的時候,與京劇僅有的聯係,因為那時候的孟小冬事情很多,她要照顧生病的杜月笙。

杜月笙離世之後,孟小冬自然就沒有那麼忙了,也沒有那麼累了,但同時,也沒有從前那般開心了。畢竟,她失去了自己的最愛。而且,她的好姐妹姚玉蘭去了台灣,也沒有人陪她了。

這時候,唯一能夠給她帶來快樂的,自然隻有京劇了。那段時間,孟小冬的家儼然成了京劇票房,她的那些老朋友,王瑞芝、郭曉農、錢培榮等經常去她那裏吊嗓聊戲。

時間久了,自然有人勸說孟小冬登台,不過都被她婉拒了,她不想背棄曾經的諾言。但是,在眾人的不斷勸說下,她做了另一個決定,就是開始收徒弟了。

1952年的春天,在孟小冬的家中,由孫養農舉香,孟小冬正式收錢培榮和趙培鑫為徒。收徒那天出了一個小插曲。就在儀式進行當中,孟小冬的私人醫生吳必章忽然跑到了錢培榮和趙培鑫中間,也朝著孟小冬叩了一個頭。孟小冬感他心誠,便收下了他。不過,由於他沒拜祖師爺,僅僅拜了師父,所以算是半個徒弟。

孟小冬是一個熱愛京劇的人,也是想要為京劇做些事情的人。她繼承了師父的衣缽,也繼承了師父的收徒方式,極為嚴格。不過,師父再嚴格,也要徒弟肯學才可以。在她早期收的這幾個徒弟當中,趙培鑫就屬於那種不太肯學的。他學了幾段戲之後,便覺得自己已經可以了。於是日漸驕縱,開始把自己當回事兒了。有人曾經問他唱得到底是哪一派,屬餘派還是馬派,結果趙鑫培牛氣十足地說自己唱得是趙派,儼然已經把自己當成一代宗師了。孟小冬得知了趙鑫培的一係列所為,極為不滿,最後將他一頓訓斥,並責令他不許再進門。而那半個徒弟吳必章也沒學多少。他是一個醫生,不是專業的京劇演員,拜師隻是因為愛好京劇。不過,好在錢培榮是一直跟隨孟小冬學戲的,而且學得極為認真。他跟隨孟小冬學了差不多七年,是孟小冬在香港期間教授過的時間最久的學生。

錢培榮有一個習慣,他每次去聽課都要拿上錄音機,將老師所講的內容錄下來,等到回家的時候沒事就放出來聽,之後仔細揣摩。更為難得的是,後來孟小冬遷居台灣,錢培榮依然堅持請教。因為不能上門了,他便把自己平時唱的錄下來,每兩個月去台灣一次,放給老師聽,讓老師指教。這份努力和認真,實在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更讓人感動的是,錢培榮不僅學習認真,也極懂得感恩,他自從拜師孟小冬之後,堅持每個月拿出一部分薪資孝敬老師,一直堅持到孟小冬離世,實在是讓人敬佩。

孟小冬在香港的時候,正式收的徒弟不多,但得到她指點的卻不少。概因她家是京劇演員及票友們的集散地,人們常常在此聚會聊戲,說到興頭上,孟小冬自然會給上一些建議。

在這些從孟小冬處受益的人中,值得一提的是辜振甫先生。他從小就非常喜歡京戲,早年間也曾到北京和上海專門學過一段戲曲,甚至還曾拜餘叔岩為師。算得上是一個發燒友級別的愛好者。1949年底,辜振甫攜新婚夫人由台灣去香港避禍。期間他曾經請教過琴師王瑞芝,跟他學習餘派唱腔。後來,王瑞芝將他介紹給了孟小冬,並拜入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