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在港授徒為國獻藝(2 / 3)

孟小冬是很喜歡這個徒弟的,不僅因為他是真正愛京劇的,更是因為他有很深的思考。據傳,有一次孟小冬授課的時候,曾經問自己這個年輕的學生為什麼喜歡京劇。辜振甫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我覺得,京劇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還蘊含著很多其他的東西。像我國的傳統習俗、曆史、禮樂教化等都在裏頭。”

對於這個回答,孟小冬極為滿意,能從一個年輕人的嘴裏聽到這種話,是她所沒想到的。

那之後,孟小冬對辜振甫格外上心,還手把手教他自己的拿手戲《洪洋洞》。後來,辜振甫為台灣和大陸的交流做了很多貢獻,是當之無愧的傳統繼承者,一直為兩岸往來而努力。

在香港期間,孟小冬收的徒弟除了上麵提到的幾個之外,還有知名票友李相度、丁存坤、張雨文等。這些人從孟小冬的身上學到了餘派唱腔的精髓,並將之發揚,讓餘派在海外獲得了極大的影響力。有人曾說,餘派的唱腔乃是餘叔岩自創,但真正讓它擁有影響力的,卻是孟小冬。

確實,餘叔岩是偉大的,他是門派的開創者,不過由於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京劇的輝煌期,各路英豪太多,大家各顯身手,也各有特色。雖然餘叔岩自成一派,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其他人跟他差距並不是太大,因此雖然轟動,卻還沒到一覽眾山小的地步。更為重要的是,他身體不好,真正教授的徒弟很少,能夠掌握餘派精髓的,更可以說僅有孟小冬一人而已。而孟小冬,也跟餘叔岩一樣,由於身體原因很少登台。這樣,餘派名氣響亮,但實際演出少,因此雖然很多人知道它的名氣,也很向往,但實在很少有機會聽到正宗的餘派。

到了孟小冬在港的時候,京劇已經不如之前興旺了,那些名氣極為響亮的大家也都相繼離世。尚在的人中,也隻有孟小冬和梅蘭芳這兩個人。這時候,對於他們所在的流派,人們自然關注甚多。而且,雖然餘叔岩的餘派跟其他派別來比占優勢,但並不占壓倒性優勢。可傳人中,其他派別跟餘派的孟小冬比起來,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更為重要的是,孟小冬經常參加各種雅集,那些有話語權的人都來聽她唱戲,更是願意宣傳她。因此,餘派便慢慢以壓倒性的優勢流傳開來了,這是其他如馬派等所不能比擬的。

其實,當時很多人對孟小冬都有一個建議。覺得以她的身份、地位和藝術造詣,已經有資格稱“孟派”了。是啊,像趙培鑫都會跟別人公開說自己唱的是趙派,孟小冬這個級別的人物,自稱孟派自然更無不可。

不過孟小冬卻一直拒絕這麼做。她覺得,論藝術造詣,自己還不如師父餘叔岩,論唱腔中的創造性,自己也不如師父餘叔岩,更重要的是,餘叔岩對藝術的認真和摯愛,是她所一直尊重的。所以她覺得將師父留下來的東西傳下去才是自己最應該做的,相對這個而言,自身的名聲之類的還在其次。

這是一個京劇藝術家的情懷和責任,更寄托了她對恩師的情誼。

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大局逐漸穩定,國家開始了對文藝領域的關注。這時候,很多流落在外的藝術家都在周恩來總理的統戰政策感召之下,回了大陸。其中,京劇領域內的馬連良、張君秋、楊寶森等都回了大陸。孟小冬是京劇冬皇,餘派唯一的真正傳人,自然也是被爭取的對象之一。而且,她是周總理極為看重的一位。

為了能夠讓孟小冬答應回大陸,周總理曾經派薑妙香、章士釗等人多次赴香港做她的工作,還答應她如果回歸大陸可以讓她去戲校教戲,將這門藝術發揚光大,也可以幫她拍攝京劇類的舞台藝術片。

當時,人們覺得孟小冬是一定會回來的,因為不僅政策對她極為優待,那時候孟小冬的老母親張雲鶴女士也在北京生活。確實,孟小冬自然也有落葉歸根的願望,不過她最後依然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