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情歸於杜釋然於心(3 / 3)

孟小冬到了上海,自然還是跟杜月笙、姚玉蘭住在一起。見到孟小冬,夫妻二人非常開心,也希望她能從此在上海常住。

從那以後,孟小冬安心地留了下來,成了這個家庭中的一員。這裏有她的姐妹,也有能夠給自己安全感的男人,更重要的是這個男人不僅能夠保護她,還懂得關心她。這是孟小冬一直想要的,如今她得到了。

孟小冬終於走出了曾經那失敗的婚姻給她留下的陰影。現在,她的生活很好,很開心,也很寧靜。這份恬淡跟她之前的向佛是不同的。那時候,她是因為不堪外界的叨擾,刻意去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內心清淨。而如今的寧靜,是生活給予的,也是她想要的,是真正能夠給她帶來幸福的一種寧靜。

經過了這麼多年,經曆了這麼多事,孟小冬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感情歸宿。這是她渴望的,也是她期盼的。如今,她終於得到了,她也可以安心了。

不過,生活還是要繼續的,暫時安寧的孟小冬不知道等待她的到底是持續的幸福,還是繼續的流離和顛簸。但對於身處彼時的孟小冬來說,這些似乎都不重要,她想要的是體驗每一個當下,她渴望的是到手的每一個幸福,並將之緊緊握在手裏,將之榨幹,不讓一點一滴的幸福溜走。

那時的杜月笙,年歲已經算是很大了,身體也大不如前。更重要的是,隨著時局的日益複雜,他需要麵臨的問題也更多了。這時候,上海灘早已經不是以前的上海灘了,上海灘的老大,也再沒了從前那般呼風喚雨的能力。

在種種外在條件的幹擾下,杜月笙變得忙碌和焦慮,最後,他病倒了。而這時候,陪在他身邊的,則是姚玉蘭和孟小冬,她們二人對杜月笙照顧得很周到。此時的三個人,儼然已是一個整體了。

或許,在孟小冬的心中,那一段時光應該是最為安寧的吧。如今,我們已經無從判斷了,但她那一段時光,似乎確實頗為滿足。

然而,孟小冬的生活注定是磨難式的。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裏,孟小冬這種地位的人想要安寧是非常容易的;但在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裏,孟小冬這種出身的人想要獲得安寧卻並不容易。即使她想要安安靜靜的生活,時代也不會給她這個機會。這就是動亂年代的特性,在動亂年代裏,普通人有更多成為英雄的機會,但英雄卻少有享受普通生活的機會。孟小冬算是那個時代的英雄,杜月笙也是那個時代的驕子。他們這樣的人,注定要活在時代的漩渦中心,當發生變故的時候,第一個嗅到變故味道的,肯定是他們。首先要受到變故影響,不得不因為變故而改變自己生活的,一樣是他們。

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沒多久北京和平解放。國民黨節節敗退,尤其是淮海戰役讓他們損失慘重。這個時段,不好過的不僅有身處戰亂中的百姓們,身居高位的蔣介石也是一樣的,他內外交困,最後被迫下野,國民黨內部選舉李宗仁做代理總統。

不久之後,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長江,攻下了國民黨的老巢南京。至此,人們都知道,國民黨已經敗了。而此時,上海人也感覺到了戰爭的氛圍,他們知道,自己這裏也將迎來炮火。

這一切,看似與孟小冬關聯不大,但卻注定要對她的生活產生影響,因為她的男人是杜月笙。

1949年4月10日的時候,蔣介石找到了杜月笙,告訴他上海可能將要失守,讓他早做準備。蔣介石的意思很清楚,他希望杜月笙能夠收拾東西跟自己去台灣,他還警告杜月笙說,如果繼續留在上海,他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回到公館的杜月笙,著實思慮了一番。他很清楚目前的局勢,留在上海是不大可能了,首先蔣介石不放心,更不會允許他“變節”,因為他知道的東西太多了;而且,投奔共產黨也不是個好辦法,自己之前一直為國民黨效力,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曾經殺害了很多共產黨人,這筆賬可不是隨便就能勾銷的。雖然不久前章士釗等人曾做過自己的工作,說之前的事情可以既往不咎。但杜月笙覺得那麼大的事情說了就了了,總是不放心。而如果跟蔣介石去台灣,似乎也不是什麼好辦法。杜月笙幫蔣介石做事已經很多年了,對蔣非常了解,深知蔣介石的為人,用得到自己的時候,總是極力拉攏,用不到了就一腳踢開。這些年已經吃足了老蔣的苦頭,實在不想繼續跟著他了。

最後,杜月笙決定,走是一定要走的,不過不是去台灣,而是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