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了,又是一陣哄笑,這時楊梧山突然上前插話道:“原來你不收小冬不是因為重男輕女,而是擔心男女授受不親啊!這個好辦,你家的兩位女公子不都是戲迷嗎?你教授小冬之時,可以讓她們陪學,這樣一來,旁人還能說出什麼呢?”楊梧山說完,聽眾們一陣叫好,都覺得這個主意實在是妙。
餘叔岩見到了這個份上,如果自己再不鬆口,顯得太不合時宜了,便不再拒絕。第二天的時候,請來許多梨園行有頭有臉的人做中人,第三天正式舉行了孟小冬的拜師儀式。
餘叔岩是北京地區的名人,自然很多人想要結識他,而他本身也願意交朋友,因此家中客人很多。一般來說,餘叔岩吃完晚飯後,都是陪著朋友們聊天,等到將近十二點鍾,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便開始教授孟小冬和李少春。這一教,往往就要教到第二天的天亮。
每次孟小冬學戲的時候,餘叔岩的兩個女兒也都是陪在旁邊的,為的就是防止別人說閑話。
一般來講,傳統式的師徒協作方式,有以下幾種。第一種就是類似孟小冬跟仇月祥那般,師父不收學費,並且負責學生的日常起居花銷,但是當徒弟學有所成之後,賺來的錢要分給師父一部分。還有就是類似今天各種補習班的樣式,交學費學習。而餘叔岩選擇的卻是另一種方式,即教學問但不收費。
所以如此,一是那時的餘叔岩不缺錢,他不過是想把自己的一身本領傳下去而已。師父免費教學,而且教得極為認真,讓孟小冬更為感動的是,師父教自己的時候,還拉上兩個女兒作陪,讓孟小冬很是過意不去。年輕女孩之間本就容易熟絡,孟小冬跟餘叔岩的兩個女兒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之後,孟小冬便經常買些禮物給她們,以彌補自己沒花學費的虧欠心理。
那一段時間,孟小冬是下了心思的。她不僅自己聽得仔細,還懂得利用身邊的資源。剛剛拜師不久的時候,對師父還沒那麼了解,她便通過餘叔岩的兩個女兒打聽餘叔岩的教課特點,以及在餘叔岩麵前要注意些什麼。
孟小冬跟餘叔岩學習的時候,總是站著聽,不做筆錄,而是用心默記,表示對餘叔岩的尊重。這樣做餘叔岩自然從內心喜歡,覺得這個女徒弟有心,懂得規矩。但也有一個缺點,就是默記總是會有遺漏的,有些東西當時聽的時候記下了,很快就容易忘記。因為跟餘家姐妹相處得很好,兩個小姑娘就自動擔起了記筆記的任務,她們記下後,到時候送給孟小冬。這也是孟小冬跟餘家姐妹感情融洽的一個見證了。
餘叔岩的藝術成就在於注重細節。當時,很多演員都將主要的功力放在了唱上,對於動作以及人物心理等揣摩得不夠。前文曾經介紹過,齊如山跟梅蘭芳結識,靠的就是齊如山給梅蘭芳講了人物心理的變化,並覺得應該將這種變化體現出來。所謂英雄所見略同,餘叔岩也有著類似的看法。
他教給孟小冬和李少春的不僅有唱腔上的各種變化,更是有一出戲中,每個人物處在每個階段的時候,心理上的發展和變化,並告訴他們如何表現出這些變化來。
正是因為餘叔岩的戲中夾雜了太多這種細節性的東西,是需要去認真揣摩,認真體會的,所以雖然孟小冬和李少春都有很好的基礎,甚至孟小冬已經是絕對的名角兒了,但二人學習得依然很慢,當然也很苦。不過,進度雖慢,但質量卻高。他們兩個,尤其是當時的李少春演出很多,他每學完一出戲,便上台表演,以檢驗成果。而每次都差不多能夠引起轟動。
這便是名師的能力了,不僅自己演得好,教學生也教得好。
李少春最開始的時候,學習也是非常認真的。他本來就有一定的天賦,而且肯努力,進步也快,有些戲目甚至比孟小冬接受得還要迅速。不過,一段時間之後,李少春去餘叔岩那裏的次數就開始少了。
之所以這樣,不是李少春不願意學了,也不是餘叔岩不喜歡他了,而是李少春沒有太多的時間,他需要不斷登台。李少春跟孟小冬不一樣,此時的孟小冬雖然也需要養家,但她畢竟是名角兒,唱了很多年,而且也紅了很多年。手裏有一定的積蓄,因此即使不經常上台,家中的吃穿用度也沒有問題,而且杜月笙也會經常資助她,在經濟上她是沒有負擔的。但李少春不一樣,他需要養家。現實讓他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舞台上。最終,李少春在父親的要求下,不得不辭別恩師,跟著老父親去關外演出了。
這樣,李少春雖然也是餘叔岩的入室弟子,但其實並沒有跟餘叔岩學過太多的劇目。而孟小冬則不同,她是因為真心喜歡戲劇,所以才拜師的,其目的就是提高自己,因此不僅學的劇目多,學習得也更加刻苦。當然,成長得自然也更快。
餘叔岩本身就有病在身,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更是大不如前了。他自己好像也感覺到了身體境況的不好,因此更加珍惜這在世的時日,對小冬的教授也更加嚴苛了。每一出戲,都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地教小冬。這樣雖慢,但學得紮實,孟小冬在這一段學習的日子中,可以說藝術造詣又上了一層樓。
就這樣,孟小冬整天跟著餘叔岩學戲,一個教得認真,一個學得刻苦。幾年的時間,孟小冬已經學了餘叔岩所會劇目的大半,而餘派唱腔的精髓,也盡都學會了。
1943年5月19日,餘叔岩這個甚至可以用偉大來稱謂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最終沒有戰勝病魔,離開了人世,享年54歲。孟小冬聽聞師父死訊,一時無法接受,悲傷不已,然而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實。
餘叔岩去世之時,北京正處在日偽的統治之下。這期間,孟小冬以要為亡師心喪三年為由,正式宣布告別舞台,不再為人唱戲。其實,也有部分原因是她不想為日偽唱戲。
1947年9月,孟小冬再次出山,這一次是為了陝西水災義演,同時也是為了慶賀杜月笙60歲的生日。孟小冬連著演了兩場《搜孤救孤》。
自從拜師餘叔岩門下之後,孟小冬就很少登台了,正兒八經的演出可以說是沒有的。這次是孟小冬正式學習餘派之後的第一次正規演出,也是孟小冬給觀眾們交答卷的一刻。這也是她這一生中最後一次正式演出。
由於孟小冬在開演之前就已經宣布了,這是自己最後一次公開演出,所以未演便轟動了,人們爭相搶票,一時間一票難求。原本隻賣五十萬元的一張門票,竟然被黃牛們炒到了五百萬元一張,即使價格翻了10倍,依然是供不應求,很多人還是拿著錢買不到票。甚至,當時已經到了像馬連良這種角兒都弄不到坐票的程度,他為了看戲,隻好找人在戲園過道加了張凳子。
當晚的演出極為轟動,也相當成功。不僅戲園的人大呼過癮,通過無線電收聽直播的人,也都覺得不虛此生了。
這一次是孟小冬演藝生涯的巔峰,同時也標誌著孟小冬演藝生涯的結束。縱觀孟小冬從藝的這些年,雖然中間也有坎坎坷坷,不過隻就藝術上來講,還是順利的。她8歲第一次登台,便給觀眾們一個驚喜,等到最後一次唱完,又是讓觀眾大大滿足了一把。以輝煌開始,又以輝煌結束,可以稱之為完美。如果要說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她因為身體不好,曾經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孟小冬那段時間雖然不在台上,卻一直在戲迷們的心中。一個藝人能做到這一點,還有什麼遺憾呢?
但她的人生卻並不完美,甚至滿是傷痛。第一次婚姻沒能讓她得到想要的生活,反而是受了一身的傷。這些都是她所沒想到的,更是她所不想要的。如今年紀已經大了,也該給自己找一個歸宿了。可是那歸宿在哪裏呢?此時的孟小冬對以後的日子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規劃。
不過,好像有一個人早已經開始為她規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