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自然是答應的。當初離婚的時候,梅蘭芳就有送一筆錢給小冬的打算,一是為了化解矛盾,二是也算給小冬的補償,畢竟小冬這些年不演戲收入也不多,當然,他也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意,告訴小冬自己還是在意她的。可是哪想到,那時候孟小冬正在氣頭上,根本不聽他說話。如今,孟小冬將事情弄到了上海,請杜月笙出麵,自己要給個麵子,另一方麵雖然對孟小冬的做法感到不快,也確實覺得自己應該給些補償,並跟杜月笙說給孟小冬4萬塊。
聽梅蘭芳如此爽快就答應了,也算是給足了自己麵子,杜月笙很是高興。便在電話裏表示,錢自己先幫梅蘭芳墊上,以後梅方便的時候,再還他就是了。
杜月笙這麼做,自然也是有他的目的的。他雖然跟梅蘭芳也算是朋友,但情感上卻是傾向於孟小冬這邊的。如果梅蘭芳真心實意給這筆錢,那麼他幫忙墊上,算是給梅蘭芳麵子,幫梅蘭芳解決了問題,畢竟4萬塊不是小數目,梅蘭芳雖然是名角兒可是剛去美國演出回來,賠了不少錢,一時間怕也拿不出那麼多。而且,如果梅蘭芳隻是敷衍暫時答應,他墊上之後,梅蘭芳也就不得不給了,因為很少有人敢欠杜月笙的錢。
這就是杜月笙的智慧,一個常年混青幫的人,自然辦起事來是滴水不漏的。
孟小冬的上海之行,算是沒有白費,那以後,心情也好些了。倒不是因為拿到了一筆錢,而是總算覺得贏得了一絲尊嚴,以前,淨被人欺負了,這次總算扳回了一局。
同年秋天,沙大風主辦的《天風報》發起了一次賑災義演。他本就喜歡孟小冬的戲,再加上幾次來往,跟孟小冬也算是朋友了,所以自然要邀請孟小冬的。那段時間,孟小冬的心情好像也有些恢複了,答應了沙大風的請求。
孟小冬在天津是極有市場的,而且息演多年,此次再次登台,自然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觀眾們望眼欲穿,隻盼著演出的到來。
果然,孟小冬沒有讓天津的觀眾失望。人們發現,雖然孟小冬已經多年未演戲了,但功力還在,而且不僅嗓音依然如前,在動作、身段上仿佛更加精進了,讓天津的觀眾大大地過了一把戲癮。
那次跟孟小冬同台的,還有著名的“舊譚派”領袖級人物言菊朋。言菊朋是著名的京劇家,他參加完義演之後,又接連演了好幾天。孟小冬對言菊朋是非常敬佩的,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觀摩機會,便邀請朋友為言菊朋捧場。
此前,二人也是相識的,而且言菊朋還曾給過孟小冬一些指點,但是從來都沒有正式拜師。這次在天津偶然相遇,孟小冬覺得機會來了,於是便請沙大風在中間說和,表達自己想要拜師的意願。彼時,孟小冬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名角兒,跟那些老一輩比,差的不過是些舞台經驗,言菊朋沒有任何猶豫,欣然答應了。並且說,選個好的日子,舉行正式的拜師儀式。甚至當時天津的一些報紙還登載了這件事。
沒多久,又發生了另一件事。孟小冬拜了上海的京劇票友蘇少卿為師了。
對於這一消息,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孟小冬已經是著名的京劇演員了,那時沙大風極讚她的“冬皇”稱號,也早已經被很多人認可。但她卻拜了一位票友為師,很多人都無法接受,不懂小冬是怎麼想的。
麵對朋友的疑問,孟小冬給出了解釋,她引用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進行了說明,她說自己拜師不在乎對方是否比自己有名氣,是否比自己更全麵,在乎的是能不能學到東西,隻要能夠從對方身上學到東西,拜票友為師又算得了什麼呢?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孟小冬真正在意的並不是自己的名氣和成就,而是自己的業務能力,她是因為喜愛戲劇而走上舞台的,並不是因為喜歡出名兒走上舞台的。
然而,生活好像注定跟她過不去一樣。就在她積極學習,準備在藝術境界上更上一層樓之時,又一件麻煩事出現了。
彼時,天津的一家報紙上連載了一部小說,雖然書中的主人公改了名字,但一看就知道,寫的是孟小冬和梅蘭芳的事情。那部小說中,重提了當年的李誌剛案件,並且暗指這件事的罪魁禍首就是某某著名坤角兒,而且還提到了該坤角兒最後敲詐某大王級名伶數萬大洋等。
小說一發,便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時間風言四起,讓孟小冬極為惱火。可是,對方是用小說體進行寫作的,其中還夾雜著很多虛構情節,而且並未提及孟小冬的名字,所以孟小冬雖然氣憤,但也拿對方沒辦法。她隻能是在背後默默忍受,無人的時候獨自神傷。
這對孟小冬造成了很深的傷害。她那本來已經逐漸燃起的鬥誌,也突然消失無蹤了,代之的則是對這個社會深深的厭惡。整個人也失去了笑容,從此情緒低落,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