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聖地天文台也看到了彗星,並從當時時間11時多一直跟蹤觀測到18時,據報道彗星的位置在太陽以東7度,以北7.5度,那天,觀測到彗星的還有意大利的天文台、美國的裏克天文台等。
彗星於1月17日過近日點,近日點距離約1.3個天文單位,最亮時估計可達到等,此後,它的亮度就開始下降。1月下旬以後,彗星已逐漸成為晚間可見的明亮天體,而且北半球的觀測條件愈來愈好。1月26日,盡管那天的月亮正值上弦前後,對天文觀測很有影響,而且彗星的亮度已經下降了不少,有人估計它的尾長約180。1月27曰,彗星的亮度約2等,此後,它亮度的下降似乎有加速的趨勢,但在1月30日,在沒有月光幹擾的情況下,有人估計它的尾長至少達處,更有人估計為處。2月4日,它的亮度已降為7.6等。彗星一直被觀測到7月15日,那時,它離太陽3.4個天文單位,亮度為16.5等。
本世紀早期出現的這顆亮彗星,最後也沒有得到一個名稱,不過,它以自己的特有“風貌”贏得了一個誰見誰都會立即想起它的名字,那就是“白日大彗星”。據計算,這是顆長周期彗星,周期約400萬年。
奇異的科胡特克彗星
科胡特克彗星的出現曾轟動一時,這是1973年3月7曰晚上由德國漢堡天文台的盧博斯,科胡特克用照相方法在長蛇座發現的,當時亮度是16等,離地球約7.5億千米,是1973年發現的第6顆彗星,命名為科胡特克。經計算,它的軌道接近拋物線,周期為75000年,和地球軌道麵成141度傾角。1973年的12月它每天黎明前出現在南方靠地平的天空,但肉眼不能看到。到12月28日,它以每秒110千米的速度飛向近日點,這時離太陽2100萬千米,離地球1.6億千米。過近日點後,視位置接近太陽,因陽光太強,暫時觀測不到。1974年元旦以後,它繞到了太陽的另一側。1月25日位於寶瓶座,離太陽約撕,應最亮,但肉眼依然不能見到。這顆彗星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遠離了太陽,它也可能受大行星的攝動而一去不複返,即使是它能再回來,也要等到75000年以後了。但這次對它的觀測,發現了它有一些奇特的現象,下麵舉出其中的幾點。
亮度反常這顆彗星被發現後,天文學家對它的軌道計算得十分精確,但對亮度的計算則與事實不符。當這顆彗星被發現時,離太陽較遠,亮度為16等,以後接近太陽,亮度愈增加,這是按照經驗公式計算的。當然,經驗公式對一般曾星基本上是符合的,也可能對一些特殊彗星不適用。這顆彗星過近日點時,離太陽隻有15角分,太近了,無論如何是看不到的。過近日點後到了寶瓶座的位置,離太陽處,是觀測的大好時機,按經驗公式計算,它的亮度要超過金星。這消息曾轟動一時,因為亮彗星太少了。有史以來,亮度超過金星的隻有16顆。好奇心令人歡欣鼓舞,再加上報刊上一些誇大其辭的描寫,真是熱鬧非凡。一些國家的航空公司準備了供觀測的飛機,機票事先已銷售一空,但到時根本用肉眼看不到,令人大失所望。
逆彗尾的特異對科胡特克彗星做紅外輻射觀測,發現了彗尾的一些特異。在天文觀測中利用紅外技術時間還不長,至今也隻有30多年,所觀測的彗星數目大概不超過10顆,但從中也得到一些共同的特性。
在光譜的紅外區,有輻射能量最大值的峰,這一特性隨著彗星遠離太陽而變弱,它是屬於太陽光散射的。光譜紅外區還有一個很寬的峰,它是屬於彗發中塵埃的熱輻射,這一特征也隨彗星遠離太陽而變弱,同時這有長波位移現象,表明發出熱輻射的塵埃在變冷。在波長10微米和18微米左右有金屬矽酸鹽的發射特征。
對科胡特克彗星的紅外觀測,上麵說的3種特征,它都具備。另外,紅外觀測還發現它的彗發和彗尾中有10微米的酸鹽,而在逆彗尾中卻沒有,這是很奇特的。說明逆彗尾中的塵埃顆粒比彗發中的塵埃顆粒要大。
1973年12月1日,有一個射電天文台對科胡特克彗星進行了射電觀測,在3毫米波段接收到甲基氰分子發出的射電。隨後,另一個天文台又在18厘米波段接收到了輕基發出的射電。這兩次是利用射電手段研究彗星以來第一批接收到的彗星射電。在此以前,隻在兩個星係核心觀測到過這種分子的射電,而這次在彗星上也發現了,很有意義。因為彗星上存在多種“基”分子,經基⑴!!)隻是其中之一。這些“基”在地球上是穩定的,而在彗星上則是穩定的,同樣在星係中它們也存在,這就說明了在彗星上帶有更多的太陽係原始時期的信息,為研究太陽係的演化過程提供線索。科胡特克是過近日點前觀測到的,但過了近日點以後卻觀測不到了,如果是觀測技術原因,倒也無關緊要,若不是,則又是彗星本身的一個謎。
這次對科胡特克彗星的觀測,投人力量可以說是空前的,從光學到射電的手段都用上了,且第一次對這一結果進行了空間觀測,其中不少現象到現在也難以解釋。
1994年7月22日夜,兩個天文愛好者海爾與波普分別獨立地用小型天文望遠鏡捕捉到1顆新彗星,是時它離我們地球尚有9.7億千米之遙,他們測出它的亮度是10,5星等,比肉眼可見的6等星還弱60多倍!
消息傳出,各國天文學家順藤摸瓜,發現早在1993年4月27日,它離太陽尚在19.6億千米處時,天文學家已拍到了它的倩影,並從底片中測出,是時其彗發已達20萬千米了,這比轟動世界的“蘇梅克-利維9號彗星”亮10倍左右。有人還從中算出了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略多於3000年,軌道半長徑約為210天文單位即相當於冥王星軌道的5倍多!由此國際小行星與彗星中心主任馬斯頓教授得出了這顆“海爾-波普彗星”與1811年大彗星“十分相似”的結論。
1811年大彗星正式編號是18111,這是1顆在世界近代史上都可占一席的大彗星。雖然其亮度與最著名的168&彗星相比未免相形見絀,但它在天空中從1811年3月26~1812年8月17日足足“統治了”491天,肯定是空前僅有的。
根據觀測資料計算的結果也很不尋常:它的彗頭直徑最大時竟達180萬千米,比太陽係的主宰太陽本身述大。那條明晃晃、令人感到恐懼的彗尾在1811年10月時競達到寬2300萬千米、長1.6億千米的驚人地步,它橫亙天際的景象十分壯觀。73歲的威廉赫歇耳還認真觀測了它,認為它內部有一個直徑690千米的星雲狀物質。
天文學家還計算了18111的軌道,算出了其近日距和遠日距分別為1.053和420天文單位,約相當於1.553和630億千米。這說明,它離太陽最近時也在地球軌道之外,根本不會危及地球;而最遠時比遙遠的冥王星還要遠10多倍。由此還可推出它的軌道半長徑是210.5天文單位315.7億千米,繞轉周期為3100年;軌道偏心率為0.988125。正是這幾點使馬斯頓認為它們是一對姐妹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