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彗星界的“風流人物”,是第一個為人預言如期]0來的彗星。正是通過它,人們才開始認識彗星的本質。現在知道,哈雷彗星是顆逆行彗星(與太陽係行星公轉方向相反X,其近日點在金星軌道內,遠日點卻超過了海王星範圍,每隔75~76年回來“探親”一次。還有人算得其質量為1012噸。
哈雷彗星的最早紀錄出現在我國古書《淮南子兵略訓》中。據考證,這是公元前1057年的事情。同時,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文獻。此後,從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到最近一次的清宣統二年(1910年)間,29次回“娘家”的情況,都可在我國史書上一一找到記載。這為研究彗星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因此極為國際天文界所讚頌。
不過,1985年這次從地麵上用肉眼看哈雷彗星,就不如上一次壯觀,這是由於太陽、地球和彗星三者的位置關係決定的,這一次不怎麼亮,不怎麼大。但是,由於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仍然取得了很多成果,這次觀察從地麵走向了太空,從可見光觀測,發展到紅外、紫外、射電,幾乎是接收各種波段的輻射。
哈雷彗星的下一次回歸要等到2061年,那時人們又將目睹哈雷彗星的風采了。
哈雷彗星繞太陽周而複始地旋轉,大約76年轉1周。
很早以前,人們不知道它是繞太陽旋轉的,它每次出現,像個不速之客,形狀又很奇特,往往給人以恐怖的感覺,總有人要編造點奇談怪論,蠱惑視聽,這在中國和外國都差不多。而現在就不同了,人們對彗星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就不會有人再相信編造的那一套了。
哈雷彗星在1909~1911年出現過一次。當時全世界有60多個天文台對它進#了3000多次觀測,取得了豐富的觀測資料。
在1909年8月24日夜裏,埃及的赫爾旺天文台最早拍攝到了它的照片,因影像淡薄,沒有被注意,到9月11日子夜,德國海德堡禾文台的烏爾夫在預測的天空位置上,拍攝到了會,馬上用電報通知世界各大天文台。這時,它還很暗弱,隻有借助強光力望遠鏡才能觀測到。隨著它走近太陽,離地球越來越近,亮度才逐漸清晰,1191年4月,肉眼就能看到了。5月初,彗頭的亮度達到2等,尾長約1000,5月17日尾巴分成二枝。5月18日,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間,彗尾的長度應在2億千米以上,而彗尾的方向又是背向太陽的,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約為1.5億千米,彗尾肯定會掃過地球的。又經光譜分析,彗尾中含有幾種毒氣,那末,它掃過地球時,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有人估計,當彗尾掃過地球時,就像鱷魚的尾巴掃雞蛋一樣,地球會“粉身碎骨”,或是引起可怕的大潮汐,使世界處於洪水泛濫之中。即使不是這樣,人類也會被毒氣全部窒息。好,世界末日來臨了。於是有人傾家蕩產地揮霍,甚至有人“下遺囑,把自己的全部財產捐獻給教堂,鬧得烏煙瘴氣。過了5月18日,人們一覺醒來,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一切依然如故,原來是一場虛驚,這些人不免又後悔了。之所以鬧出這場風波,是因為當時對彗尾的密度估計得過高。其實彗尾的密度非常小,接近真空,即使掃過地球,也絕無損害。到了5月19日至21日,彗尾長達1好,橫跨半個天空,和銀河差不多,壯觀極了。以後,它逐漸遠離太陽,慢慢地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一去就是76年。
哈雷彗星的軌道是個扁長的橢圓,太陽在這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所以它在運行過程中,離太陽有時近,有時遠。最遠時可達53億千米,或說是約35個天文單位(所謂天文單位,是量距離的一種尺度,把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叫做1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約為1.5億千米),在海王星軌道以外;最近時約為8800萬千米,或者說是0.58天文單位,在金星軌道以內。它離太陽較遠時,離地球也遠,即使是最大的望遠鏡也看不到它,隻有它離太陽較近時,才是觀測它的大好時機,而能觀測到的這一段隻占其軌道的小部分,所以一般不會輕易放過他的。
對彗星觀測研究已有相當長的曆史,雖然對彗星的軌道特征、形態特征以及某些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還有很多情況至今還不十分清楚。因此人們對彗星的研究是很重視的。尤其哈雷彗星更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它是1顆年輕而又典型的彗星,在它身上能顯示出各種彗星現象和活動特性。過去對它的觀測記錄保存得較多,還有1909~1911年回歸時的近代資料,因此它作為彗星中重點研究對象是很有條件的。
哈雷彗星是人類經推算預言必將重新出現而又得到證實的第1顆大彗星。它每經過大約76年的時間便回到太陽附近,同時亮度增強並接近地球。哈雷彗星的定期回歸是17世紀英國天文學家、格林威治天文台長哈雷發現的。當這顆大彗星在1682年出現後,哈雷精心地計算了它的軌道,他驚奇的發現這顆彗星1682年運行軌道與1607年、1531年兩次出現的彗星軌道非常相似,於是哈雷斷定它們是同一顆彗星的定期再現,他預言將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回歸。到了1759年初果然按期歸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時的天文科學界。哈雷是人類認識宇宙中按一定周期回歸的彗星的第1位天文學家。人類為了紀念他的貢獻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不像流星那樣一掠而過,而是在緩慢移動,它的頭部由彗星核和彗核周圍的彗發組成,哈雷彗星運行到太陽附近時,受到太陽光壓和太陽風的作用,表層物質被蒸發、氣化而形成那長長的彗尾,每次回歸都要失掉許多物質。
哈雷彗星已再次回歸。1985年11月中旬,北半球的人們用望遠鏡看到哈雷彗星出現在東方天空。而在12月上旬和1986年1月初,當月球在下弦之際借助望遠鏡看到哈雷彗星。1986年4月11日是哈雷彗星距地球最近的日子,那時離地球有6300萬千米(0.42天文單位南半球的人們可以看到它。5月以後,哈雷彗星告別地球,下一次的到來將是76年之後的2061年了。
1910年白日大彗星
提到1910年的白日大鋳星,很多人就自然地想到了哈雷彗星。誠然,哈雷彗星曾在1910年回歸過,但似乎從未有人報道過曾在大白天看到過它。哈雷彗星是那年第2個過近日點的彗星,即19100。在它之前4個來月,另1顆彗星,即19101,捷足先“過”近日點,它就是我們要說的“白日大彗星”。
1910年1月13日清晨,南非德蘭士瓦省科普澤,鐵路車站的3位工人,在德蘭士瓦第一金礦附近,看到太陽右側像是有顆星,奇怪的是它不像一般的星,似乎還帶著尾巴。在驚訝和迷惑之餘,他們沒有把發現奇異現象的消息立即傳開。
1月15日,約翰內斯堡的新聞機構告訴德蘭士瓦天文台的天文學家英尼斯這樣一條信息:鐵路車站站長來電報,聲稱他們的3位工人在1月13日早晨看到了哈雷彗星,時間大約有20分鍾。
考慮到哈雷彗星根本不在太陽附近的那部分天空,也還沒有亮到能在晨光中看到,英尼斯意識到這很可能是另1顆亮彗星的出現。第2天,他與另一位天文學家沃塞爾開始搜索,由於天空有雲而沒有任何結果。第3天,即1月17日,天空仍有不少雲塊,他們以焦慮的心情耐心地等待著,終於在雲塊的縫隙中看到了這顆已盼望了好幾天的彗星。直到那天中午,天氣變得愈來愈好,英尼斯才有機會仔細地觀測了那顆彗星,當時彗星離太陽邊緣4。多。據英尼斯的印象,肉眼看來它像是顆晶瑩的小雪片,尾長約1。,他估計,1月13日時彗星的亮度至少該是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