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編輯本段太極拳的哲學理論(2 / 3)

動作雖然千變萬化,而粘走相生,急應緩隨的道理是一貫的。

(7)、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這是太極拳推手功夫的三個階段,即著熟、懂勁、階及神明。

(一)著熟

著是打法、拳法、拳勢,譬如看棋。中國武術各拳種的套路,就是各個不同的勢聯貫組成的,每勢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變化方法,錯綜互用,這就稱作拳術、拳法、拳套。不講技擊方法的套路,稱作體操、舞蹈、導引或八段錦。有些拳種隻講姿勢優美,實用性差,稱作花拳繡腿,是表演藝術性的武舞(講究實用性的稱作武藝)。練太極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勢的著法(攻擊和防禦的方法),要練得正確、熟練,特別是練拳架,首先姿勢要正確,拳套要聯貫熟練,並和呼吸配合好。然後在推手、散打中進行試用,捉摸每個著法用得上還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勁對不對等。這是前人教太極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勢的著法和變化,不可瞎練,漫無標準地劃圈。

(二)懂勁

著法練熟即可逐漸悟出用勁的粘隨、剛柔、虛實、輕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後發等道理。現在有些人學推手好談懂勁,但不研究著法,這是跳班、越級的方法。隻追求勁,不講求著法,往往無從捉摸,不著邊際,因為勁附著而行,勁貫著中,著法如果不從實際出發,舍近就遠,勁也就隨著著法而失去應有的作用。懂勁以後,著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著法和懂勁都要和呼吸自然結合,不屬拳法的動作不可能結合呼吸,例如兩個吸或兩個呼湊在一起的動作就不可能結合呼吸。懂勁功夫愈高,推手時威脅對方的力量也就越大,著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機得勢。懂勁主要是從推手實踐中悟出來的,隻練拳不練推手,對懂勁是談不上的,想像出來的懂勁,一接觸實際就不行。

(三)階及神明

階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階、梯子須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隨心所欲,形成條件反射,熟能生巧。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句話,總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著法熟練後,逐漸悟出勁貫著中的技巧,掌握勁這個總鑰匙,不求用著而著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後達到妙手無處不混然的程度。

(8)、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用力係指練功夫,不是指用力氣。全句意為:不經過勤學苦練,就不能豁然貫通(忽然完全悟解)。堅持練拳推手,鑽研拳理,會有好幾次豁然貫通,功夫是沒有止境的,青年時期、壯年時期和老年時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對拳理的豁然貫通,通過向有經驗的師友學習、交流和反覆研究拳理,功夫才能練到自己身上,對療病保健,增強體質才有幫助。

太極拳發展至今,主要的傳統套路有陳、楊。武、吳、孫等五式,陳式還有老架。新架和趙堡架三種,都是講究每勢的著法的,傳統套路都有這種講究著法、運氣的特點。懂得著法,拳套才容易練正確,不致練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結合得好,氣與力合,療病健身的效果較高,又可節省練拳的時間。

(9)、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虛領頂勁意為頭頂要輕輕領起往上頂著,便於中樞神經安靜地提起精神來指揮動作。關於氣沉丹田,說法不一,這裏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時小腹內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擴張,呼時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複原,胸廓自然平正。身心兼修,內外並練,著重在內壯,這也是被稱作內功拳的太極拳的一個特點。

氣沉丹田不可硬壓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氣,而要氣宜鼓蕩,並且練拳時的腹式呼吸隻能用逆式,不能用順式。順式是吸氣時小腹外突(氣沉丹田),呼氣時小腹內收,結合在拳套內就隻能始終氣沉丹田,有降無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如果用順式腹式呼吸,對練拳推手都是無益的,因為攻的動作都要借地麵反作用力,必須氣沉丹田,勁才能往前發,那能有勁要往前發,而呼氣時小腹卸內收之理?逆式深呼吸是引進時吸氣,小腹內收,發勁時小腹外突,氣沉丹田。內功拳種的形意。八卦。南拳、內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嶽高度概括了太極拳的理論(那時隻有陳式太極拳一種,沒有流派),對呼吸運氣,隻講了一句氣沉丹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極拳對立身中正。鬆靜自然地運氣練拳和推手的要求。

(10)、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不偏不倚是說身體姿勢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體上、神態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丟不頂,不要依靠什麽來維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獨立自主。

忽隱忽現是說行氣運勁要似有實無,忽輕忽重,虛實無定,變化多端,使對方難於適應,顧此失彼。

(11)、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還要做到,對方從左方用力攻來,我左方虛而化之,虛而引之,不與頂抗,使來力落空,如對方從右方用力來攻,則我右方虛而化之,虛而引之,也不與頂抗,使來力落空,這就是不犯雙重之病。練到處處能虛而化之,虛而引之,就是棋高一著,從而使對方縛手縛腳。虛和杳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12)、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彌字作更加解釋。我運用粘化劃弧的引進落空的方法,對方往上進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腳跟浮起,淩空失重的感覺,如對方往下進攻,我低以引之,使有如臨深淵,搖搖欲墜,愈陷愈深的感覺,若對方前進,我漸漸引進,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進之則愈長而不可及的感覺,經我粘逼進攻,對力越退越感覺不能走化。這四種情況都是粘走相生,不丟不頂,我順人背,我得機得勢,彼不得機不得勢而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