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編輯本段太極拳的哲學理論(3 / 3)

上述推手技巧隻要認真實踐,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進步。但這種推手技巧可說是無止境的,因之可說是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術。推手雙方功力相等,不容易發揮出這樣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例如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技巧等相差大了),這種高級技巧就會顯示出來。

(13)、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這是形容觸覺、內體感覺的靈敏度極高,稍微觸及,便能感覺得到,立即走化。功夫練到技術高了,便能做到一根雞毛,一隻蒼蠅或一隻小蟲輕輕觸及人體任何部位,都能感覺得到並立即有行動對付,在推手時,便能做到他不知我,我能知他。

(14)、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這句說明王宗嶽是唯我獨尊的。他生於二百多年前,那時,中國武術家還認為近身搏鬥技巧在戰場上還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15)、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

這種拳術技巧的門派是很多的,它們雖然姿勢動作不一樣,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手腳快打手腳慢。

(16)、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所謂有力打無力,大力勝小力,手快勝手慢,都是先天賦有的本能,不是學出來的,看來,這兩段話,有宗派觀點,有形而上學的論點。說其它拳種是旁門,而自己是正門,是正宗,這確是宗派觀熱。

力大勝力小,有力打無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種規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學習鍛煉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關學力而有為也這句話是錯誤的。

太極拳從名字的含義來講是有柔有剛,有輕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棟習四兩撥千斤,又要練習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單純強調一方麵,就有片麵性,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17)、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察《打手歌》裏有四兩撥千斤一句話,顯然不是用大力來勝人,看到年紀耄(意為七,八十歲)或耋(意為八、九十歲)的人還能應付眾人的圍攻,取得勝利,可是老人體力比較差,動作此較遲鈍,還能禦眾取勝,說明快也不一定能取勝。

過去認為《打手歌》是王宗嶽的作品,有人從拳論中察四兩撥千斤之句的察字來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嶽以前人的作品,這是很對的。後來核對了陳家溝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斷定現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經過王宗嶽修訂的,這四句話是強調小力勝大力的技巧作用。

(18)、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始終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平準一樣,身手圓活似車輪旋轉,不但不受來力,還能把來力拋出去,無論來力多麽重大,要粘著走化,不要頂抗,如果粘著處放鬆走化不受力,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順隨,使對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無處用,推手時要避免兩方相抗,如果兩方相抗,不能夠偏沉則隨,動作就會滯鈍,結果還是力大者勝力小者。

(19)、每見數年鈍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製,雙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見到勤練太極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領會懂勁和粘隨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製人,反而被人所製,這都是用力頂抗,犯了雙重之病而不自覺所致。

王宗嶽這段話是在二百年前講的,那時候太極拳不作為老弱病人練的拳,而是體格強壯者練的拳,他們不懂雙重之病,不能製人,大都為人所製。而現在練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礎薄弱的人,加上不懂雙重之病,不懂著法,難怪有些練摔跤的人或練拳又硬又快的人說一般練太極拳的是豆腐架子。

(20)、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要避免這個用力頂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陰陽的變化,陰指柔、虛、輕、合、蓄勢、吸氣等,陽指剛、實、重、開、發勁、呼氣等。

粘逼中隨時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隨時可以轉化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有開有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有虛有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樣虛實、剛柔、開合,變化靈活,才可以使對方顧此失彼,不知所措,應接不暇,處處被動。

陽剛不能離開陰柔,陰柔不能離開陽剛,有陰有陽,有虛有實,有柔有剛,陰陽相濟,虛實互變,柔剛錯綜,才算是懂勁。

(21)、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懂勁以後,粘走相生,越練越細巧精密,一麵實踐,一麵多思考,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學思並用,就能逐漸做到從心所欲,身手更為輕靈,威脅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斷對力力量的大小、長短、動向、快慢,依著何處即從何處反擊。

(22)、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推手本來是舍己從人的技巧,順應客觀規律,不自作主張,如果自作主張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觀規律,必然會出現丟、頂、硬撞,不能引進落空,反而引進落實,造成失敗,這是多誤於舍近求遠。差之毫厘,結果是謬之千裏,練拳、推手也是這樣,學的人要詳細辨別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