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2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隻是一個渾淪底道理,裏麵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3謂天宮,仙界。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晉葛洪《抱樸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簽》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極拳論解
顧留馨
王宗嶽是清乾隆年間的山西人(故稱山右),1792年他在河南洛陽教書,1795年在河南開封教書,他的武術著作有《太極拳論》一篇,解釋長拳和十三勢內容的殘稿一篇,修訂了《打手歌》一篇和《陰符槍譜》,共四種。
《太極拳論》以太極兩儀立說,解釋十三勢以八卦、五行立說,《陰符槍譜》以陰符立說。陰指暗,符指合,故陰符意為靜處為陰動則符,正如陰符槍法的原則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王宗嶽少年時讀過經史,也讀過《內經》、《道德經》及兵法等書,兼通擊刺之術(擊劍、刺槍),槍法最精。《太極拳論》實際上是概括性很強的總結推手經驗的論文,它所依據的理論,是我國古代哲學樸素的陰陽學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以此作為太極拳的基本理論,就使太極拳在廣泛流傳中不致練成剛拳、硬拳,也不致練成柔拳、軟拳,而是大家公認的有柔有剛、剛柔相濟,這應該就是《太極拳論》的主要貢獻。下麵,對《太極拳論》逐句逐段試作解釋。
(1)、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所謂太極,古人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係辭》),這是我國古代的天體演化論,把太極形容為陰陽兩氣,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釋太極是屋中最高處正梁的中心,意為最高、最中心的東西。太極圖呈圓形,內含陰和陽兩個半弧形的類似魚形的圖案,太極拳采用這個名稱,象徵著太極拳是圓轉的、弧形的,剛柔相濟的拳術。
無極而生,周敦頤(1017一1073)所著《太極圖說》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王宗嶽說:太極者,無極而生,是根據《太極圖說》而立論的。
陰陽之母也,意指陰陽兩氣包含在太極之中,所以說太極是陰陽之母。
(2)、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古人認為太極是一個混圓體,包含陰陽兩氣,動時這個混圓體就起變化,分陰分陽,所以說太極生兩儀,亦即動之則分。靜時仍然是一個混圓體,陰陽變化雖然相對靜止,但陰陽的道理完全具備,所以叫做靜之則合。
上麵五句話,講的是太極拳的理論,下麵就根據這種理論來闡明太極拳推手的要領和方法。
太極拳創造於清初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創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他寫的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拳經總歌》有: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兩句話,王宗嶽據此進行了發揮。
(3)、無過不及,隨屈就伸
推手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來屈伸進退,要隨看對方的動作而采取攻防動作,不可主觀,不可盲動,要隨對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對方的動作密切不離。不要過與不及,要不頂不丟,對方進一寸,我退一寸,進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為頂,退的多了成為丟。
直來橫去,橫來直去是武術各流派的共同經驗,太極拳推手還有形象上纏繞絞轉的粘、隨特點,可練習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以利了解對方的動向、力點和快慢,作出判斷來克製對方,這比單憑目力來判斷對方動向的拳種,多了一種偵察能力聽勁。
(4)、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推手時要放鬆,攻和防都如此,逐漸練出一股柔勁來,剛勁好像一根硬木頭,堅實,但變化少,柔勁好比鋼絲繩,變化多。俗語說:軟繩能捆硬柴,但從理論上講,柔能克剛,剛也能克柔。
單純的柔是不夠用的,太極拳主張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粘與走都要以柔為主,柔久則剛在其中,人以剛來,我以剛去對抗,這是兩方相抗,不是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應該人剛我柔地把對方力量引開,使之落空不得力。所以學太極拳推手一開始就要放鬆,心身都要放鬆。對方剛來,我總是柔應,使對方不得力,有力無處用,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順勁,造成有利於我的形勢,使對方走背勁,造成不利於對力的形勢。當對方來勁被我走化形成背勁時,我即用粘勁加力於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從而無力反擊。粘好像膠水、生漆粘物一樣,粘走相生,剛柔相濟,這是推手的重要原則。
粘這個字,是三百餘年前俞大猷、戚繼光等提出來的,武術書上最初見於明朝俞大猷的《劍經》,在他的對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對打)中有時用粘字,到清初,太極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勁,於是粘的用途日廣。練粘可使人的反應變快,觸覺靈敏,所以能做到隨對方來勁粘走相生,克敵製勝。
(5)、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動作快慢要決定於對力動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張。首先,手臂放鬆,觸覺靈敏,才能急應緩隨,處處合拍,隻有觸覺靈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動,已先動,才能製人而不為人所製。
(6)、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