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編輯本段王宗嶽版《太極拳論》(1 / 3)

(一)、“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所謂太極,古人“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係辭》)。這是我國古代的天體演化論,把太極形容為混沌初分後的陰陽兩氣,而混沌未分的狀態為“無極”狀態。也有人解釋“太極”是屋中最高處正梁的中心,意為最高、最中心的東西。(太極圖)呈圓形,內含陰和陽兩個半弧形的類似魚形的圖案。太極拳采用這個名稱,象征著太極拳是圓轉的、弧形的。剛柔相濟的拳術。“無極而生”,周敦頤(1017一1073)所著《太極圖說》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王宗嶽說:“太極者,無極而生”,是根據《太極圖說》而立論的。“陰陽之母也”意指陰陽兩氣包含在“太極”之中,所以說“太極”是“陰陽之母”。

(二)、“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古人認為太極是一個混圓體,包含陰陽兩氣。動時這個混圓體就起變化,分陰分陽,所以說太極生兩儀,亦即“動之則分”。靜時仍然是一個混圓體,陰陽變化雖然相對靜止,但陰陽的道理完全具備,所以叫做“靜之則合”。上麵五句話,講的是太極拳的理論,下麵就根據這種理論來闡明太極拳推手的要領,方法。一說太極拳創造於清初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創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此說法相信張三豐是虛構人物。)他寫的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拳經總歌》有:“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兩句話,王宗嶽據此進行了發揮。另一說太極拳是武當道人張三豐所創,學習太極者皆視張三豐為祖師。曆史上是有張三豐這個道士的,也是習武之人,並且還有流傳下來的《太極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記載。因此,此說法似乎更可信。

(三)、“無過無不及,隨屈就申”

推手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來屈伸進退,要隨看對方的動作而采取攻防動作,不可主觀,不可盲動,要隨對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對方的動作密切不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要不頂不丟;對方進一寸,我退一寸;進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為“頂”,退的多了成為“丟”。“直來橫去,橫來直去“是武術各流派的共同經驗,太極拳推手還有形象上纏繞絞轉的”粘隨“特點,可練習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以利了解對方的動向、力點和快慢,作出判斷來克製對方。這比單憑目力來判斷對方動向的拳種,多了一種偵察能力“聽勁”。

(四)、“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推手時要放鬆,攻和防都如此,逐漸練出一股“柔勁”來。剛勁好像一根硬木頭,堅實但變化少。柔勁好比鋼絲繩,變化多。俗語說軟繩能捆硬柴。但從理論上講,柔能克剛,剛也能克柔。單純的柔是不夠用的,太極拳主張“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粘與走都要以柔為主,柔久則剛在其中,人以剛來,我以剛去對抗,這是兩方相抗,不是“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應該“人剛我柔”地把對方力量引開,使之落空不得力。所以學太極拳推手一開始就要放鬆,心身都要放鬆。對方剛來,我總是柔應,便對方不得力,有力無處用,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順勁,造成有利於我的形勢,使對方走背勁,造成不利於對力的形勢。當對方來勁被我走化形成背勁時,我即用粘勁加力於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從而無力反擊。粘好像膠水、生漆粘物一樣,粘走相生,剛柔相濟,這是推手的重要原則。“粘”這個字,是三百餘年前俞大猷、戚繼光等提出來的,武術書上最初見於明朝俞大猷的《劍經》,在他的對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對打)中有時用粘字。到清初,太極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勁,於是”粘“的用途日廣。練粘可使人的反應變快,觸覺靈敏,所以能做到隨對力來勁粘走相生,克敵製勝。

(五)、“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動作快慢要決定於對力動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張。首先,手臂放鬆,觸覺靈敏,才能急應緩隨,處處合拍。隻有觸覺靈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動,已先動”,才能製人而不為人所製。

(六)、“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動作雖然千變萬化,而粘走相生,急應緩隨的道理是一貫的。

(七)、“由看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是太極拳推手功夫的三個階段:即著熟、懂勁、階及神明。一、著熟著是打法、拳法、拳勢,譬如看棋。中國武術各拳種的套路,就是各個不同的“勢”聯貫組成的,每“勢”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變化方法,錯綜互用,這就稱作“拳術”、“拳法”、“拳套”。不講技擊方法的套路,稱作體操、舞蹈、導引或八段錦。有些拳種隻講姿勢優美,實用性差,稱作花拳繡腿,是表演藝術性的武舞(講究實用性的稱作武藝)。練太極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勢的著法(攻擊和防禦的方法)要練得正確、熟練;特別是練拳架,首先姿勢要正確,拳套要聯貫熟練和呼吸配合好。然後在推手、散打中進行試用,捉摸每個看法用得上,還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勁對不對等。這是前人教太極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勢的看法和變化,不可瞎練,漫無標準地劃圈。二、懂勁看法練熟即可逐漸悟出用動的粘隨。剛柔、虛宜、輕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後發等道理。現在有些人學推手好談懂勁,但不研究看法,這是跳班、越級的方法。隻追求勁,不講求看法,往往無從捉摸,不看邊際。因為,”勁附著而行,勁貫著中”,看法如果不從實際出發,舍近就遠,勁也就隨著“看法”而失去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