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楚軍中軍帥子反和左軍帥子重關係不好;
②楚王的親兵老舊不精良;
③鄭軍列陣不整;
④隨楚出征的蠻軍不懂得陣法;
⑤楚軍布陣於無月光之夜,實不吉利;
⑥楚軍布陣後,陣中士卒喧嘩不靜,秩序混亂。
指出如此雜亂無章的軍隊一旦投入戰鬥,必然是互相觀望,沒有鬥誌,我軍若乘此機會發動進攻,一定能夠把他們擊敗。因此主張利用楚軍的弱點,先發製人,主動進攻楚軍。晉厲公認為所言很在理,決心趨利避害,立即與楚軍決戰。隨即便在營壘中填平井灶,擴大列陣的空間,調動上、中、下軍及新軍布列陣勢。
雙方在決戰前夕都進行了戰場偵察活動。楚軍方麵,楚共王在晉國叛臣伯州犁陪同下,登上巢車,觀察晉軍在陣營內的動靜。然而,楚軍並未能由此而判明晉軍的作戰意圖,並做出相應的準備。另一邊晉軍方麵,晉厲公也在楚舊臣苗賁皇的陪伴下,登高台觀察楚軍的陣勢。苗賁皇熟悉楚軍內情,這時便向晉厲公提出建議道:楚軍的精銳是在中軍的王族部隊,晉軍據此應該先以精銳部隊分擊楚的左右軍,得手後,再合軍集中攻擊楚中軍。
晉厲公和欒書欣然采納這一建議,及時改變原有陣勢,即由中軍將、佐各率精銳一部加強左右兩翼。確定了首先擊破楚軍中薄弱的左、右軍,爾後圍殲其中軍的作戰方案。部署既定,晉軍遂在營內開辟通道,迅速出營,繞營前泥沼兩側向楚軍發起進攻。
楚共王望見晉厲公所在的晉中軍兵力薄弱,即率中軍攻打,企圖先擊敗晉中軍,結果遭到晉軍的頑強抗擊。楚共王的眼睛被射傷,迫使楚中軍後退,未及支援兩翼。
楚共王中箭負傷的消息很快傳遍楚軍,造成人心浮動。晉軍乘勢猛攻楚左、右軍,楚軍抵擋不住,被逼到不便通行的地形上,陷入被動,陣勢大亂,紛紛向潁水北岸方向敗退。雙方從清晨一直打到夜幕降臨,楚軍損失很大。
當天夜裏,楚中軍帥子反整頓部隊,準備明日再戰。晉軍方麵見楚還不服輸,也積極行動起來,補充軍隊,秣馬厲兵,準備來日再一決雌雄。楚共王聽到晉軍備戰的消息,急忙召見子反商量對策。但這時子反卻因多飲了兩盅,大醉臥帳,不能應召。楚共王見元帥如此,不禁心灰意懶,自料再戰也占不到什麼便宜,於是率軍宵遁。撤退到瑕地時,楚中軍帥子反引咎自殺身死。
次日,晉軍勝利進占楚軍營地,食用楚軍留下的糧食,在那裏休整3日後凱旋回師。
鄢陵之戰,至此以晉軍的勝利而結束了。鄢陵之戰,標誌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從此走向頹勢;晉國方麵雖然借此得以重整霸業,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製力也逐漸減弱了。
2孫劉聯盟,天下三分——三國時代赤壁大戰中的軍事謀略袁紹和曹操官渡之戰後,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在爭奪大片中原的戰爭過程中,曹操實行了一些改良政策,像興辦屯田,整修水利,打擊豪強勢力,減輕百姓租稅,選用有才能的地方官吏,整頓和改編軍隊等等。這樣,受到戰亂破壞的中國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曹操的實力隨著不斷壯大,他的雄心也更大了。他打算揮師南下,把盤踞在荊州(今湖南、湖北一帶)的劉表和江東(今長江下遊各省)的孫權兩大勢力,一個個消滅掉,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