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2 / 3)

李寶以3000水軍,全殲了超過自己20倍兵力的金人龐大的艦隊,粉碎了金從海上侵襲宋都城臨安的戰略計劃,創造了中國古代海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李寶之所以能長途遠航奔襲,並以少勝多,關鍵在於這是一場正義的戰爭。李寶所部士氣高昂,鬥誌頑強;女真族占領區的人民為擺脫金的殘酷統治,對宋軍給予了積極配合和支持,初則提供情報,繼則誘騙金兵,後則臨陣倒戈,嚴重地削弱了金軍實力,壯大了宋軍力量。其次,李寶不斷了解敵情,正確地采取了出其不意、隱蔽接敵、先發製人、火攻破敵的戰法,也是贏得這次海上奔襲戰勝利的重要原因,這次海上勝利,同陸上的采石之戰的勝利一起,使宋轉危為安,此後出現了宋金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麵,影響了整個曆史發展的進程。而唐島之戰本身,則作為火藥火器應用於戰爭之後而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海戰而永載史冊。

十二、遭遇戰:勢均力敵,較力鬥智

1晉楚爭霸的最後一幕——春秋鄢陵之戰中的軍事謀略鄢陵之戰,發生於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區(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晉軍善察戰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爭霸中原的老對手——楚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但這場戰爭後,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場開始沉寂下來。

公元前578年,晉國取得對秦麻隧之戰勝利後,已處於爭霸的最有利的戰略地位和曆史時期。這時,秦被打敗,一時無力東顧;齊、晉同盟正處於鞏固階段;中原中小諸侯國皆臣服於晉;南方的吳國和晉攜手,與楚為敵。晉國隻待有利時機出現,即可與楚一戰,以進一步鞏固自己在中原地區的霸權。鄢陵之戰就是這一曆史背景下的必然產物。

周簡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鄭國興兵攻打許國,攻入許都外城,許被迫割地媾和。許為楚國的附庸,鄭國的行動自然要引起楚的幹涉。於是,次年楚國便起兵攻打鄭國,迫使它屈服於己。鄭國叛晉後,仗恃有楚國作後盾,興師進攻宋國。鄭國的所作所為,直接違反了諸侯的盟約,且為楚國勢力的北上提供了便利條件。對此晉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在公元前575年下決心討伐鄭國:以欒書為中軍帥,並聯合齊、魯、衛等國一道出兵殺向鄭國。

楚共王聽說晉國出兵,也不甘示弱,親自統率楚軍及鄭軍、夷兵,以司馬子反為中軍帥,迅速北上援救鄭國,兩國軍隊於是便在鄭地鄢陵相遭遇。當時晉國的盟軍齊、魯、衛軍尚在開赴鄢陵的途中,針對這一情況,楚軍統帥部做出決策:乘齊魯各國軍隊未到達戰場之前,先集中優勢兵力擊破晉軍,把握軍事上的主動權。

為此,楚軍於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晉軍不備,利用晨霧作為掩護,突然迫近晉軍營壘布列,以期同晉軍速決速勝。

晉軍此時未見盟軍援兵抵達,加之營壘前方有泥沼,楚軍逼近,兵車無法出營列陣,處於不利的地位。鑒於這種形勢,晉軍主帥欒書主張固守待援,然而新軍統帥則認為,楚軍有諸多弱點,具體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