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1)江陵爭奪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率領大軍去攻打荊州,走到半路上,聽說劉表已病死了,由劉表的第二個兒子劉琮繼承了荊州牧的職位。是年九月,曹軍浩浩蕩蕩開到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劉琮嚇壞了,背著劉表的宗弟劉備,暗地裏派人向曹操接洽投降。當時,劉備正駐守在樊城(今湖北省襄陽縣北),對於劉琮投降的事,一點也不知道,等到弄清情況,已經來不及組織力量抵抗曹軍了。他隻得率領部隊匆匆忙忙地向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方向撤退,沿途又收容了不少劉表的部隊和當地百姓,所以走得很慢。諸葛亮看到情況非常緊急,決定派遣大將關羽帶領水軍一萬人,先由水路乘船退往江陵,等候在那裏會師。
江陵是荊州的軍事重地,是兵力和物資的重要補給基地。曹操怕江陵被劉備占去,就親自率領五千名精銳騎兵,不分晝夜,緊緊追趕,一天一夜就跑了三百多裏路,最後在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東)東北的長阪,趕上了劉備的隊伍。曹軍人多,勢不可當。劉備不得不拋棄所有士兵、百姓和輜重糧草,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個人甩掉曹軍,改道向東麵的漢水方向撤退。曹軍一路上繳獲了大批人馬、物資,並且幾乎沒費多少力氣,就占領了江陵。劉備和部下退到了漢津口,同關羽率領的水軍會合,共同渡過漢水。劉表的大兒子、江夏太守劉琦也領兵前來接應。於是大家合兵一處,一同到了夏口(今湖北省漢口);然後又退到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省鄂城縣西北)駐紮下來。
曹操占領江陵以後,就打算順流東下,乘勢打敗孫權。他的部下賈詡向他建議說:應當利用荊州的豐富資源,休整部隊,安撫百姓,使內部穩定下來,然後再迫使孫權投降。從當時的情況來說,賈詡的建議是有道理的。但是,曹操由於輕易地取得了江陵,收降了劉表的部眾,獲得了大量軍用物資,就慢慢滋長了驕傲輕敵思想。他主觀地認為,憑著自己當時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力量,是有可能迫使孫權歸降的,因此沒有接收賈詡的建議,決定乘勝吞下江東。
(2)聯盟抗曹
在曹操進兵荊州以前,孫權曾經打算奪取荊州來同曹操對抗。劉表死後,孫權的重要謀士魯肅,建議孫權派他以吊喪為名到荊州去探察情況,並且乘機說服劉備,結成聯盟,共同對付曹操。哪知魯肅剛到江陵地界,劉琮已經投降,劉備正在從樊城往南退卻。魯肅和劉備、諸葛亮在當陽長阪坡相會。他們談論了當今的形勢,一致認為:孫、劉兩家隻有聯合起來,合力抵抗曹操,才能避免被各個擊破。劉備決定派諸葛亮和魯肅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去麵見孫權,共同商定聯合抗曹的大計。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一個傑出的政治軍事家。他見到孫權,首先針對孫權舉棋不定的心理狀態以及對當時的形勢作出透徹的分析。他說:“全國大亂,將軍在江東起兵,劉豫州(指劉備,劉備曾經做過豫州刺吏)在漢南收集人馬,一同跟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消除了他的勁敵袁紹,平定了北方,又南下攻破荊州,聲威震動天下。劉豫州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逃到這裏,希望您能夠根據自己的力量做出決定。如果您認為可以利用江東的人力、物力同曹操對抗,不如趁早同他斷絕關係;如果您認為敵不過曹操,不如趕快解散軍隊,收起武器,向曹操稱臣投降。現在,您表麵上裝做服從曹操,內心裏卻拿不定主意,事情到了緊要關頭,您卻不能當機立斷,恐怕大禍就要臨頭了。”諸葛亮的這一番話,正好挑明了孫權的內心矛盾。孫權沉思了一會,反問諸葛亮:“照你這樣說,劉豫州已經被打敗,為什麼還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聽孫權這麼一說,不禁暗自高興,就抓住他的話鋒回答說:“劉豫州是當世的英雄,許多人都很仰慕他,人心歸附他,就像江河流入大海一樣。他已經決定同曹操對抗到底,就是不能取勝,也絕不會向曹操投降!”
諸葛亮這幾句話,果然刺激了孫權。孫權激動地說:“我不能拿整個江東和十萬甲兵,讓別人來支配。我的主意已經定了!現在沒有劉豫州是難以抵抗曹操的。”孫權雖然這樣說了,但是他對劉備的力量有所懷疑,對曹操的兵威也有所顧慮。所以緊接著,他又問諸葛亮:“不過,劉豫州剛被曹操打敗,怎麼有力量來扭轉這個局麵呢?”
諸葛亮為了解除孫權的顧慮,堅定他的抗曹決心,進一步向他分析了雙方力量的實際情況,指出孫、劉聯合作戰,是可以打敗曹操的。諸葛亮說:“劉豫州雖然剛在長阪戰敗,但是被衝散的戰士已經陸續回來,加上關羽統率的水軍,合起來還有精兵一萬人。劉琦統率的江夏軍隊也不下一萬人。曹操的兵馬從北方遠道而來,已經非常疲勞。聽說他們為了追趕劉豫州,騎兵一天一夜要趕三百多裏路,現在他們的力量好比強弩之末,就連一層最薄的綢紗也穿不透了,更況且北方將士,不習慣水上作戰。曹操收編的荊州部隊,都是被迫歸附的,他們不會替曹操賣命。”最後,諸葛亮對孫權說:“您如果真能調派幾員猛將,率領幾萬名精兵,和劉豫州同心協力,聯合作戰,那就一定能夠打敗曹操!曹操失敗以後,必然退回北方,這樣荊州和江東的局勢就可以穩定下來,三分天下的形勢也就出現了。是成功,還是失敗,就看您今天如何決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