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方麵則比較成功。左宗棠針對西北地區的地理特點,製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完成對金積堡的包圍後,又成功地使用深溝高壘阻斷了起義軍的內突外援,迫使處在絕境中的起義軍“求撫”。但是,清軍的勝利也是付出了代價的。在這次作戰中,清軍“死傷山積,屢失大將”,僅劉鬆山部老湘軍,就損失了4/10的營官,官兵死傷千餘人,因傷致殘兩千餘人。左宗棠承認十多年來“剿發平撚”,所部傷亡之多也沒有超過這次作戰的,可見清軍損失之重。
5中日兩國在朝鮮的正麵交鋒——甲午平壤之戰中的軍事謀略19世紀下半葉,日本妄圖侵略中國,蓄謀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極力鼓吹軍國主義,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近鄰朝鮮和中國。明治政府抓緊改革軍製,推行近代軍事教育和訓練,積極擴軍備戰。
清政府對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覺,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指出:日本將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灣事件後,尤其是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加強海防建設,以京師門戶北洋為設防重點,主要防禦對象為日本。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編練成軍,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
麵對嚴峻的局勢,在對待日本侵略的態度上,以光緒皇帝為代表的“帝黨”與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後黨”截然不同。“帝黨”主張積極整軍備戰,遏製日本的侵略;“後黨”對日本的意圖始終沒有提高警惕,一直認為日本不敢對中國大動幹戈。北洋海軍建成後,“後黨”更是有恃無恐,掉以輕心。有人為討好慈禧太後,建議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當時北洋海軍屬實權派重臣李鴻章管轄,他讚同“帝黨”改革內政的某些主張,但反對“帝黨”動輒主戰,同時又一向懼怕慈禧太後,不得不同意移撥海軍經費,停購船械。大戰前夕,北洋海軍不僅在噸位上不如日本艦隊,而且船齡老化,行動遲緩,火力不足,缺少快艦和速射炮。
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統治者急忙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政府表麵上極力誘使清政府出兵,但在6月2日,日本內閣就做出入侵朝鮮、進而直接與清軍開戰的決定。日方先以欺騙手段誘使清軍入朝,繼則以清軍入朝為借口,大批調遣日軍赴朝,迅速搶占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7月19日,日本駐朝公使強逼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清軍出境。23日,日軍悍然攻占朝鮮王宮,劫持國王,成立傀儡政府,並強迫朝鮮向中國宣戰。
中日關係惡化,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7月25日晨,中國軍艦濟遠號、廣乙號從朝鮮牙山回駛天津,在牙山口外的豐島附近,遭到日本艦的突然襲擊。於是,清政府被迫在8月1日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布宣戰詔書。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對於這場戰爭,日本製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約今河北)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迫使清政府屈服。日本軍方認為能否達此目的,關鍵在於海軍作戰之勝負。
清軍方麵,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由於高層內部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始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起的情況下倉促宜戰,並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由此可以看出,清廷實行的是海守陸攻的作戰方針。
日本對中國宣戰後,向中國援朝軍隊進攻。清政府不甘示弱,從陸海兩路調兵入朝,增援入朝的軍隊。9月中旬,中日陸軍在平壤激戰,清北洋艦隊全部16艘戰艦在提督丁汝昌率領下,護送運輸船到鴨綠江口大東溝,補充中國軍隊。護航任務完成後,艦隊17日返航旅順。
17日上午9時,中國海軍觀測兵發現西南方遙遙升起幾縷黑煙,遂向丁汝昌報告。丁汝昌命令觀測兵加緊觀察,並問道:“是哪國艦船?”等看清來船時,軍艦上掛著美國旗,觀測兵報告說是美國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