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 / 2)

第二十九章

1869年秋,北路清軍劉鬆山部進抵靈州,9月8日攻占吳忠堡東麵的郭家橋。中路清軍則由固原、平涼北進,左宗棠進駐平涼,從而形成對金積堡的大包圍態勢。

在南線,清中路軍占領預望城、黑城子、李旺堡等村堡,守衛該地區的陝西回民起義軍紛紛向西撤離。甘肅回民起義軍馬萬春部無法阻止清軍前進,同心城、韋州堡一帶起義回民大部投降清軍。中路清軍於11月中旬進至金積堡西南秦渠一帶,距金積堡僅5公裏。

北路劉鬆山部在中路清軍策應下,奪取靈州城,打通了後路,從而完成了對金積堡地區的包圍。

從12月起,清軍在金積堡外圍與起義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清軍采取步步為營的方針,相繼攻占了吳忠堡周圍和金積堡北麵的堡寨。回民起義軍依托秦漢二渠,挖壕築牆,步兵憑牆防守,騎兵則主動出擊,忽東忽西,不斷襲擊敵人。12月11日,總兵簡敬臨率楚軍突入回民軍陣地,被起義軍包圍,士卒死傷甚眾,簡敬臨等也被擊斃。

但是,起義軍的處境非常困難。金積堡東西兩麵的險要地永寧洞和峽口均落入清軍之手。峽口在堡的西麵,是黃河青銅峽口,也是秦漢二渠的渠口,永寧洞是山水溝(今山水河)通過秦渠涵洞的地方,秦漢二渠在此彙合,北流至黃河。1870年2月12日,起義軍從河西履水過河,奪回峽口,並打敗前來進攻的清軍。

與此同時,回民起義軍在永寧河方向也發動進攻。1870年2月9日晚,起義軍千餘人從金積堡東南突然進至秦渠南,占領石家莊和馬五寨幾個村堡,搶修防禦工事。石家莊扼秦渠之要。劉鬆山得知石家莊被占,連夜率部來攻。起義軍退至馬五寨繼續抗擊。2月14日,劉鬆山在進攻馬五寨時中彈而死。

清軍進攻連連受挫,士氣日低,起義軍乘機發動反攻。起義軍一部由馬正綱率領由寧州、正寧進入陝西三水,馬朝元也率部由金積堡出寧條梁(今陝西靖邊西),兩支隊伍在甘泉會合,東攻韓城、邰陽。與馬化龍有聯係的河州、狄道回民軍也攻占渭源,直逼鞏昌,使甘肅戰局為之一變。形勢對起義軍十分有利。

但是,由於起義軍缺乏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各自行動,不能有效地協同配合,所以有利形勢逐漸喪失。進入陝西的起義軍在清軍的追堵下,力量受到很大削弱,隻得退回甘肅。在金積堡地區,馬化龍對清政府抱有幻想,幾次向清軍“求撫”,遭到拒絕後,又分兵四出,沒有集中兵力給敵人以致命打擊,對永寧洞水口的幾次進攻也未得手。

起義軍的失策,給了清軍調整部署的時間。左宗棠一麵調兵截擊入陝起義軍,並奏調郭寶昌進攻花馬池、定邊,以打通金積堡東路糧道,一麵命劉鬆山的侄子劉錦棠接統老湘軍,重新組織對金積堡的進攻。劉錦棠一麵加強對永寧洞的防守,一麵在黃河兩岸夾河築壘,保護河西通道,並將靈州至吳忠堡之間堡寨逐一攻占。

為從南麵進攻金積堡,左宗棠命令黃鼎、雷正綰率中路軍奪取峽口,並攻占金積堡西麵漢渠內外20餘座起義軍營壘,直逼金積堡西南的洪樂堡。

在清軍的大舉進攻麵前,起義軍毫不畏懼,頑強抵抗。清軍付出了沉重代價,才攻下金積堡周圍各堡寨。清軍在金積堡四周挖掘長壕兩道,壕深幾米,寬十幾米,壕邊築牆,高達丈餘,兩壕一防堡內起義軍突圍,一防堡外義軍救援。清軍沿壕分段駐守,金運昌部駐北麵,劉錦棠部駐東、南兩麵,雷正綰部駐西南,黃鼎部駐西麵,徐文秀部駐西北麵。

在清軍的嚴密包圍下,河州回民起義軍派出的兩支援軍被阻截,金積堡防禦形勢日趨惡化。

1870年12月31日,起義軍糧盡援絕,陳林率部分起義軍向黃鼎、雷正綰“求撫”。6天之後,馬化龍親赴劉錦棠營中請降,表示願以一人“抵罪”。馬化龍及其子馬耀邦向清軍交出各種火炮56門、各種槍千餘杆,並寫信向王家疃莊的回民起義軍勸降。1871年3月2日,清軍攻入王家疃莊。劉錦棠以馬化龍藏匿槍支為借口,將馬化龍父子殺害,金積堡之戰遂以起義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金積堡是陝甘回民起義的核心堡壘。金積堡之戰的失敗,使整個西北地區的反清形勢受到極大影響,清軍從此掌握了西北地區的主動權。金積堡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起義領袖馬化龍出身於回族上層,他的反清主要是為了保持和加強其原來的宗教、政治特權和經濟地位,並不是要推翻清朝統治,因而沒有提出鮮明的政治口號,更沒有鬥爭到底的決心,時時想“求撫”,最終還是請降,這是金積堡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二是起義軍沒有統一領導,力量分散,形不成強大、集中的打擊力量,各部之間的協同也不好。所以往往是各自為戰,被敵各個擊破。當然,作戰指揮上也有原因可找,沒有抓住有利戰機適時集中兵力奪回永寧洞水口就是一大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