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3安撫敵將之心,為我破敵之用——唐朝夜襲蔡州之戰的軍事謀略李愬(公元773年~821年),字元直,唐名將李晟之子,“以父蔭起家”,青年時代即曆任衛尉少卿、少府監、宮苑閑廄使等多種內庭官職。雖“有籌略,善騎射”,但其軍事才能並無人知。他在憲宗李純討蔡州吳元濟戰中,“抗表自陳,願於軍前自效”,主動以文官要求帶兵出征,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有名的“雪夜襲蔡州”戰例,俘獲了吳元濟。因而被授官“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襄、鄧、隨、唐、複、郢、均、房等州觀察使、上柱國,封涼國公。”不久,又調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指揮平定淄、青李師道之役。前後“凡十一戰,擒賊將五十、俘斬萬計”。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李愬任魏博節度使時,“幽、鎮複亂”,正當他部署軍隊、準備進軍時,不幸因病於十月間去世,終年僅四十九歲。李愬擔任軍將、統兵作戰的時間雖然很短,總共不過五年,但他為打擊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確已做出了重要貢獻,不失為我國唐代的傑出將領。綜觀李愬一生,他的主要軍事生活和在軍事上的主要成就,就是“雪夜襲蔡州”。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元濟據申(河南信陽)、光(河南潢川)、蔡(河南汝南)三州叛。並焚掠舞陽、葉縣、魯山、襄城四縣。憲宗李純發十六道兵約九萬人,由四麵合擊吳元濟。但連續三年,師出無功。其中尤以西路軍問題嚴重。首任主將高霞寓戰敗後,接任主將袁滋又暗與吳軍妥協,不敢進取。當時李愬以內廷文官自請統軍殺敵,在宰相李逢吉的讚同下,李愬被任命為唐、隨、鄧節度使,接替袁滋負責指揮西路軍,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為了達到他襲取蔡州、平定淮西的願望,他在作戰指導上,采取了一係列的謀略和部署,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
(1)故意示懦麻痹敵軍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李愬到達西路軍指揮部所在地唐州(河南泌縣)。當時因唐軍屢敗,士氣不振,官兵懼戰。李愬為安定軍心,親自慰問士卒,撫恤傷、病。並故意向部屬說:“天子知愬柔而忍恥,故令撫養爾輩。戰者,非吾事也。”在治軍上專意從寬,“不肅軍陣,不齊部伍”。部將勸諫,李愬道出真情,他說:“袁尚書(袁滋)專以恩惠懷賊,彼必以吾為懦而懈惰,然後可圖也。”吳元濟因連勝唐軍,又輕視李愬名位不高,不懂軍事,加以聽到李愬至唐州後治軍情況,因而放鬆了對西路軍的戒備。李愬則抓緊時間,整修器械,並表請增兵三千,暗作進攻準備。
從六月起,李愬開始進攻行動,但為了進一步麻痹敵軍,不使吳元濟將戰略方向轉向西路,他每次行動規模都不大,而且采用逐步、逐次拔除敵軍據點的方式,不做深遠的進擊。五月間攻朗山(河南確山)被吳元濟派軍擊敗。李軍“眾皆悵恨”時,獨李愬卻非常高興。他向部將交底說:“此吾計也”。告訴他們這仍然是麻痹吳元濟的策略,目的是使吳元濟誤認李愬確不知兵,使其將主要注意力繼續置於北路偃城方麵,從而為襲取蔡州奠定基礎。
(2)爭取敵將為我所用
李愬非常重視爭取人心。尤其重視爭取投誠及被俘敵軍官兵之心,以達到確實掌握敵情和分化瓦解敵軍的目的。當時淮西地區,有大批民眾因受戰禍無法生活而逃至唐軍統治地區,李愬都派人安撫和保護。對投誠及俘獲的敵軍官兵,一定要親自詢問、妥善安排。淮西驍將丁士良為唐軍俘虜,部將因屢受其挫,所以群請“刳其心”,但李愬卻“釋其縛,置為捉生將”,因而丁表示“盡死以報德”。他告訴李愬:文成柵守將吳秀琳之所以“不可遽破者,用陳光洽之謀也”,並主動要求“擒光洽以降秀琳”。李愬同意他的要求,“果擒光洽。十二月,吳秀琳以文成柵兵三千降”。李愬任其為牙將,仍統其兵,並將所部家屬遷至唐州安置。於是唐軍士氣複振,而淮西軍兵心不穩,“降者相繼於道”。李愬均予以妥善安置,對有父母在淮西者,則給以粟帛,遣其返家,進一步擴大了政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