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決定陝甘回民大起義成敗的關鍵一戰——清朝金積堡之戰中的軍事謀略金積堡之戰是清同治八年至十年(1869年至1871年),陝甘回民起義軍在靈州(今寧夏寧武)金積堡地區與清軍進行的一次著名戰鬥。
19世紀中葉,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各地農民起義、少數民族反清起義不斷爆發。在太平天國革命和撚軍起義的影響下,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陝甘地區爆發了以回族人民為主的各族人民武裝起義,起義烽火遍及陝甘大部分地區,時間長達12年之久,沉重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
陝西是回民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涇水和渭水流域),全省回族人口約百萬。清朝統治者為鞏固其封建統治,竭力挑撥回漢民族間的關係,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由於采取“護漢抑回”、“以漢製回”的政策,回族人民地位低下,備受歧視和侮辱。1862年5月,太平軍扶王陳得才部進入陝西,陝西清軍在堵禦太平軍的同時,也加緊了對回民的迫害。華州地主團練到處散發“陝西不留回民,天意滅回”的傳帖。其他地區的團練也紛起效尤,大殺回民。回民忍無可忍,華州回民首先起義,渭河兩岸回民爭相響應。起義烽火迅速遍及400公裏的秦川,起義隊伍擴展至20餘萬。1863年10月,清軍多隆阿部采取“剿撫”兩手策略,使陝西回民起義軍遭受很大損失。一部分回民起義軍轉入甘肅東部繼續鬥爭。
陝西回民起義之初,甘肅回民即紛紛響應。1864年初,陝西回民陸續進入甘肅,起義軍聲勢更加壯大。在和清軍的反複鬥爭中,甘肅地區逐漸形成了四個反清鬥爭中心:馬化龍領導的以金積堡為中心的起義地區;馬占鼇領導的以河州為中心的起義地區;馬文祿領導的以肅州(今酒泉)為中心的起義地區。在回民起義軍的打擊下,清王朝在甘肅的統治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陝甘總督楊嶽斌、劉鬆山部老湘軍在回民起義軍和進入陝西的西撚軍聯合打擊下,一籌莫展,束手無策。
由於楊嶽斌對鎮壓陝甘回民起義沒有辦法,清政府另派閩浙總督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左宗棠確定了“先秦後隴”的作戰方針。
1867年7月,左宗棠率所部楚軍近2萬人到達陝西,對陝西回民起義軍步步緊逼,各個擊破,使陝西回民起義軍損失慘重。
1868年11月,左宗棠以陝西大局已定,便加緊進行進軍甘肅的各項準備,擬定“三路進兵之策”,分三路向甘肅進軍:劉鬆山率部由綏德西進,直指金積堡,是為北路;李耀南、吳士邁率部由隴州、寶雞趨秦州,是為南路;左宗棠和劉典率軍自乾州經邯州、長武赴涇州,是為中路。其中,北路是重點進攻方向。
金積堡位於靈州西南25餘公裏,東通花馬池,南通固原,西靠黃河,是馬化龍部回民起義軍的中心。
左宗棠在做好一切準備之後,便大舉向甘肅回民起義軍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