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2 / 3)

興橋柵(河南上蔡南)守將李祐,是吳元濟的騎將,素有膽識與謀略。吳秀琳就曾向李愬推薦,說“若欲破賊,須得李祐”。李愬遂設計將李祐俘獲,唐軍因“常苦祐,皆請殺之”,李愬不聽,待以客禮,並常常單獨與其秘談攻吳方略。部將乃有不平,且有情報說李祐將為淮西內應。李愬不得已,密向朝廷報告李祐可靠,然後解送京師,再由朝廷釋回,以解群疑。即任為六院兵馬使(李愬三千親兵統領),李祐自然感恩零涕,矢誌圖報,願為滅吳元濟效力。

過去規定有窩藏淮西間諜人員者,“屠其家”,李愬廢除了這一軍令,並厚待諜者,因而“諜反以情告想”。經過李愬的政治爭取工作,不僅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而且爭取到一些淮西軍著名將領和士兵的效力,促使敵軍士氣瓦解,兵心不穩,同時還準確地掌握了敵情,“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使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為奇襲蔡州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正確掌握進襲戰機

李愬在軍中募選了三千“敢死之士”,號之為“突將”,親自進行訓練,並經常保持戰備狀態,專俟有利時機,即發動進攻。九月間,李愬率一部兵力奔襲吳房(河南遂平),殲敵千餘,並已占領了外城。都將皆建議乘勝攻取內城,但李愬認為時機尚未成熟,仍撤軍返回。

十月間,吳元濟軍主力,均集中於偃城方向,抗擊唐軍統帥裴度直接指揮的唐北路軍,蔡州及西路方向空虛。李祐也向李建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河南商水西南)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比賊將聞之,元濟已成擒矣。”完全與李愬的判斷與企圖相同。李愬認為進襲蔡州的時機已經成熟,必須抓住戰機。於是當機立斷,決定立即開始行動。遂於七日夜派人將襲擊企圖及日期密報裴度,裴度非常讚賞李的決定,認為“兵非出奇不勝,常侍(指李愬)良圖也!”

十月十日,李愬將部隊部署為三個梯隊:以李祐率三千突將為先鋒,自率三千親兵為中軍,命李進誠率三千人為後軍,向蔡州開進。為防止泄密,出發時僅說東行。直至襲占蔡州界的張柴村後,才向全軍宣布進襲的目標。當日風雪極大,李愬率軍冒嚴寒雪夜行七十裏,天明前即到達蔡州城。李祐率軍登城開門占領外城後,城中軍民尚在夢中。天亮後吳元濟方發覺被圍,倉促據牙城拒戰。在民眾協助下,唐軍焚門突入,俘虜了吳元濟。在洄曲的吳大將董重質聞訊後率主力萬餘投降,申、光二州亦相繼歸降,淮西之亂平定。

李愬指揮的西路唐軍,本來是一個次要方麵,主要方向在偃城。但由於李愬能從全局出發,富於積極進取精神,經過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僅此一點,即不失為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綜觀李愬襲取蔡州的作戰全過程,可以看出他麻痹敵軍、爭取敵將和掌握戰機,包括利用異常氣候條件等,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戰役結束之後,部將曾向李愬請教說:“始公敗於朗山而不憂,勝於吳房而不取,冒大風雪而不止,孤軍深入而不懼,然卒以成功,皆眾人所不諭也,敢問其故?”李愬回答說:“朗山不利,則賊輕我而不為備矣。取吳房,則其眾奔蔡,並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風雪陰晦,則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軍深入,則人皆致死,戰自倍矣。夫視遠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詳細,若矜小勝,恤小敗,先自撓矣,何暇立功乎!”這是他對自己作戰指導的自我總結。從中可以看出,李愬雖然久任文官,但確有軍事才能。他敢於向憲宗主動要求統兵出征,是有其思想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