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統治者借口宋朝破壞雙方訂立的海上盟約,南下侵掠宋朝。這年十月,金軍分兵兩路,西路軍以粘罕為主將,由大同進攻太原;東路軍以斡離不為主帥,由平州攻燕山。兩路金軍計劃在宋朝首都開封會合。宋徽宗慌忙把帝位傳給兒子趙桓(欽宗),自己向南逃去。金西路軍在太原遇到軍民的堅強抵抗,無法前進。東路軍南下包圍了開封。
宋朝廷在和戰問題上意見不一。宋欽宗和宰相李邦彥、張邦昌等主張屈辱求和,答應賠款割地。李綱等認為應采取進取之策,皇帝應“親政”。欽宗先後任命李綱為兵部侍郎、尚書右丞、東京留守、親征行營使等,全麵負責首都開封的防務。李綱積極組織軍民備戰,修樓櫓,掛氈幕,安炮座,設弩床,運磚石,施燎炬,垂檑木,備火油,準備了足夠的防守器械。同時在城的四方的每方配備正規軍1.2萬餘人,還有輔助部隊,保甲民兵協助。組織馬步軍4萬人,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每天進行操練。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八日,金軍到達開封城下。由於當時各地勤王之師紛紛趕來救援首都,李綱親自督戰,幾次打敗攻城的金軍。河北、山東義軍也奮起抗金,形勢對孤軍深入的金軍十分不利,死傷又多,金軍被迫撤退。軍民共同勝利地保衛了開封城。
金兵北退之後,投降派又得勢,李綱被迫離開開封,各路勤王之師和民兵組織被遣散,防務空虛。半年之後,即1126年秋天,金軍又分東西兩路南侵。西路軍攻破太原,乘勝渡河;東路軍攻陷真定。兩路軍圍攻開封,閏十一月二十五,開封城破。
開封雖被金軍攻破,但開封軍民抗敵情緒高昂,他們立即將前一天來議和的金使殺掉。第二天,有30萬人領取器甲抵抗金兵,當金兵欲縱火屠城時,居民百姓欲行巷戰者“其來如雲”,金軍在城牆上慌忙修築防禦工事,以防開封居民將其趕下城去。金軍占領開封達4個月,大肆擄掠後於1127年四月撤兵北去,帶走包括徽、欽二帝在內的全部俘虜和財物,北宋至此滅亡,這就是宋代曆史上所謂的“靖康之難”。
1127年五月,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他就是宋高宗,史稱此後的宋朝為南宋。高宗稱帝之初,迫於金軍威脅的嚴重形勢,不得不起用有重望的李綱為宰相。李綱認為應迅速結合各地抗金力量,收複失地,並推薦老將宗澤留守開封。但當了75天宰相的李綱很快被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擠走,抗金措施皆被廢除。
1127年六月,宗澤前往抗金前哨京師充任東京留守。他六月十日接到朝廷任命,立即出發,十七日即到了汴京。宗澤,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靖康元年初,金兵第一次圍攻開封撤退後,宗澤入京任台諫之職。八月,金兵第二次南侵,他出知磁州(今河北磁縣),並任河北義兵都總管。他不僅在磁州擊退金兵,還主動出擊,獲取一些戰果,使磁州軍勢聲震河朔。這時,欽宗派趙構(康王)前往金營求和,到達磁州時,宗澤勸阻趙構,使其免當金軍俘虜。金兵第二次圍攻開封時,欽宗任命宗澤為河北兵馬副元帥,協同兵馬大元帥趙構等人救援京師。他力主向開封進軍,並不顧趙構、汪伯彥等人的阻撓,率兵奮戰,多次挫敗金兵,雖由於勢力單薄,未能解京師之圍,但有力打擊了金軍的氣焰。
這次宗澤留守京師,獨當大敵,他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防衛京城的艱苦鬥爭中。他上任後,立即著手整頓社會秩序,穩定市場物價,疏浚河道,恢複交通。經過努力,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宗澤就把開封這個經過金兵洗劫,殘破不堪的城市,整頓成為抗金前線的堅強堡壘。在社會秩序初步安定之後,宗澤又著力修建京城防禦設施。在京城四壁,各置統領守禦使臣,隨處設置教場,日夜加緊訓練義兵。根據城外地理形勢,建立堅固壁壘24所,隨其大小,駐兵數萬。宗澤尤為重視黃河防線,沿河防務分給各縣守衛,井在河的南岸設置障礙物,以阻止敵騎突入。沿河走向,依次建立連珠寨,相互支援策應。宗澤總結與金兵作戰失利的原因,即我軍步卒經不住敵騎衝突,往往是一衝即潰。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製造了“決勝車”1200輛。其體製是:1人駛車,8人推車,2人扶輪;3人執牌輔車,20人持長槍輔車,18人以神臂弓隨槍遠射,每輛戰車共用55人。每10車差大使臣l員總領,編為一隊。行則為陣,止則為營,專門對付敵人騎兵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