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齊。齊王驕傲自恃、忘乎所以,開始並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現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匆忙任命觸子為將,率領全國軍隊主力渡過濟水,西進拒敵。雙方兵力各約20餘萬在濟水之西(今山東高唐、聊城一帶)展開決戰。齊軍由於連年征戰,士氣低落。齊王為迫使將士死戰,以挖祖墳、行殺戮相威脅,更使將士離心,鬥誌消沉。結果,當聯軍進攻時,齊軍一觸即潰,遭到慘敗,齊國的國都臨淄很快被攻陷。

樂毅攻克臨淄後,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軍紀,嚴禁擄掠,廢除殘暴法令和苛捐雜稅。然後分兵五路,以徹底消滅齊軍,占領齊國全境。燕軍僅在6個月的時間,就攻取了齊國70餘城,隻剩下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兩城未被攻克。

公元前283年,齊臣王孫賈等擁立法章為齊王,即齊襄王。他守莒抗燕,並號召民眾起來抵抗。樂毅又重新調整部署,集中右軍和前軍攻莒,左軍和後軍攻即墨。即墨軍民在守將戰死之後,共推齊宗室田單為將,堅守抗燕,形成當時兩個抗燕的堅強堡壘。燕軍圍攻莒和即墨一年未下。樂毅改用攻心戰,命燕軍撤至距兩城9裏的地方設營築壘,並下令凡城中居民有出來的不加拘捕,有困難的予以賑濟,以爭取齊民。如此相持3年之久,兩城依然未被攻下。

即墨為齊國較大的都邑,地處富庶的膠東,靠山近海,土地肥沃,財物豐富,有堅固的城池和一定的人力用於防守。田單被推舉為將後,為挽救危局,除大力開展爭取人心的工作外,還將所帶的族兵及收容的殘兵7000餘人,及時加以整頓和擴充;又親自帶頭構築城防工事,加固城牆,浚深壕池;並將族人、妻妾編入軍營參加守城。由於田單與將士同甘共苦,致使即墨軍民群情振奮,鬥誌昂揚,決心為保衛自己的生命財產,奮起抵抗燕軍。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繼位,惠王早在做太子時便對樂毅不滿,且對3年攻齊不下又有懷疑,田單乘機派人入燕進行間諜活動,宣揚說,樂毅借攻齊為名,想控製軍隊在齊國為王,所以故意緩攻即墨。如果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果然中計,派騎劫代替樂毅。樂毅被撤換,不僅使田單少了一個難以對付的敵手,且使燕軍將士憤慨不平、軍心渙散。

騎劫到任後,即一反樂毅的做法,改用強攻。由於齊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仍未能奏效。田單為了進一步激勵士氣,誘使燕軍行暴,便散布謠言說,齊軍最怕割鼻子、挖祖墳。騎劫果然中計。即墨軍民看到燕軍的暴行,個個恨之入骨,憤怒異常,紛紛要求同燕軍決一死戰。與此同時,田單積極進行反攻的準備工作。他先命精壯甲士全部隱伏起來,以老弱、婦女登城守望,使燕軍誤以為齊軍少壯已傷亡殆盡,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然後派人向燕軍詐降,蒸軍信以為真,一心坐待受降,更加麻痹鬆懈。

田單覺得反攻時機已經成熟,便收集了千餘頭牛,在牛角紮上鋒利的尖刀,身披五彩龍紋的外衣,牛尾綁上滲透油脂的蘆葦,並在城腳挖好幾十個洞,直通城外;又挑選了5000名精壯勇士,扮成神怪模樣,令全城軍民備好鑼鼓以便出擊時呐喊助威。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在一天夜間,點燃牛尾上的蘆葦,驅趕1000多頭火牛從城牆洞中向燕營猛衝狂奔,5000勇士隨之殺出,全城軍民擂鼓擊器以壯聲勢。一時間火光通明,殺聲震天。

燕軍將士從夢中驚醒,倉惶失措,四處逃命,死傷無數,騎劫也在混亂中被殺。圍攻即墨的燕軍主力徹底潰敗。田單奇襲獲勝後,立即大舉反攻。齊國民眾痛恨燕軍的暴行,紛紛響應,幫助齊軍打擊燕軍,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收複淪陷的70餘城。

此戰,樂毅采用誘齊攻宋策略,形成了天下攻齊的有利形勢。在作戰中又抓住強弱已經發生變化的有利時機,乘勝追擊,直搗齊都,因而取得了重大勝利。至於齊軍後來能在即墨保衛戰中反攻,最終一舉擊敗燕軍,一是由於即墨有一定的防禦條件;二是燕軍分兵多路攻齊,發展過快,攻城克堅的準備和力量不充分;三是田單麵對優勢之敵,采取有效措施,取得即墨軍民的支持,為挽救危局、實施反攻創造了條件。接著巧施反間計,借敵之手除去最難對付的樂毅,又針對騎劫的弱點進攻。然後實施夜間奇襲,出其不意地擊破圍攻即墨的燕軍主力,最後還取得了複國的勝利。

3後發製人,一舉可滅——唐攻東突厥之戰中的軍事謀略唐初,北方東突厥正處於鼎盛時期,頡利可汗多次南下侵擾唐境,後與唐議和退兵。李世民即帝位,是為唐太宗。頡利可汗又乘機率騎10萬攻至西安城西,因見唐軍有備,始退。麵對東突厥的威脅,唐太宗勵精圖治,發展生產,練兵習武,準備反擊。

貞觀元年(627年),東突厥發生內亂,薛延陀部脫離頡利,東突厥的突利可汗降唐,頡利孤立,遂於貞觀三年(629)八月向唐稱臣。唐太宗先後消滅了依附東突厥的苑君障和梁師都,占領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東北)、朔方(今陝西靖邊東北)兩個反擊東突厥的軍事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