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5)晉勝楚敗的原因

晉、楚城濮之戰,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有名的戰例之一。

城濮之戰以前,楚國不但縱橫於漢水,長江一帶,而且它的勢力差不多已經達到了黃河流域。它擁有的土地,軍隊和附屬國,從數量上說,都超過了晉國。這次戰爭一開始,晉軍退卻九十裏,口頭上說是為了實行晉文公的諾言,實際上也正反映了當時楚軍居於優勢地位。從表麵看來,這次戰爭的結局應該是楚國勝利,晉國失敗。當時,子玉和其他一些將領們正是這樣估計的。

然而,事實同這種估計相反。城濮大戰的結果是原來居於劣勢地位的晉國勝利了。晉國為什麼能夠打敗楚國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以晉文公為首的晉國統治集團,有發憤圖強、創立霸業的決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在政治、軍事方麵作了許多準備。在政治上,晉文公能夠注意收攬人心,爭取與國。例如,對內,他不是專以嚴刑峻法來維護統治,而是較多地注意了對人民的“教化”,這自然就相應地得到人民的好感。對外,他不僅把周天子這張王牌抓到手裏,用“尊王攘夷”的口號對各國諸侯作一般的號召,而且還善於利用楚國同齊、秦以及其他一些諸侯的利害矛盾,爭取齊、秦等國的合作,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城濮戰爭開始的時候,晉文公以實行諾言、報答楚成王的恩惠作借口,命令晉軍退卻九十裏。這一行動本身,也使晉軍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在軍事上,他早在回國即位的那年(公元前636年),就著手訓練軍隊。在以後的兩三年裏,晉國君臣又采取種種措施,來提高晉軍的士氣和作戰能力,就是在伐衛攻曹和城濮大戰的過程裏,也沒有忽略這方麵的訓練。晉軍將領不但勇敢,而且有智謀,有策略。晉軍“退避三舍”,從軍事方麵說,是劣勢的晉軍為了保存力量、待機破敵而采取的一個有計劃的重要步驟。這樣,晉國就避開了在不利條件下同楚國決戰,達到了積極防禦、激勵土氣的目的。決戰的時候,晉軍避開了敵人強大的中軍,選擇了力量比較薄弱的兩翼衝擊,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據了優勢。一戰而勝,再及其餘,終於打了勝仗,從局部的優勢轉變為全局的優勢。另外,晉軍以豎大旗和拖樹枝揚灰塵的方法,假裝失敗逃走,造成敵人的錯覺,然後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這也是晉軍變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以致最後取得勝利的一個原因。

在楚國方麵,楚國統治集團內部,對晉、楚鬥爭形勢的估計和主張不盡一致。楚成王一方麵認為晉國太強大,要打敗它很困難;另一方麵又不甘心晉國阻礙自己霸業的發展,想同它較量一番。所以,當子玉堅持要同晉國打仗的時候,他又懷著僥幸求勝的心理,不堅決加以製止。子玉倒是堅決主戰的,但是他又過低地估計了晉國的力量,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驕傲輕敵,對這次戰爭沒有足夠的準備。楚國君臣這種戰略思想上的矛盾和錯誤,是楚軍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大戰以前,楚國雖然糾合了陳、蔡等幾個小國的軍隊,但是這些軍隊都是臨時拚湊而成,組織渙散,戰鬥力不強。子玉沒有加以整頓。在決戰的時候,他又放鬆了對左右兩翼的加強,所以戰爭一開始,兩翼就立刻崩潰了。楚軍的戰術也不像晉軍那樣機動靈活。晉軍已經集中兵力向自己的左右兩翼進攻了,強大的中軍仍舊按兵不動,坐等晉軍把自己的左右兩翼各個擊破。這樣,自己的優勢就逐漸變為劣勢,終於全麵失敗。

城濮之戰以前,楚國威風一時。齊桓公雖然曾經聯合魯、宋等國向它問罪,但是並沒有摧毀它的勢力。城濮一戰,晉軍才給了楚軍有力的打擊,穩定了當時的政治局勢。晉國的霸主地位也從此確定了。

晉、楚城濮之戰,同春秋時期各國間的其他爭霸戰爭一樣,是剝削階級之間的鬥爭。戰爭雙方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勒索貢賦。不管誰勝誰敗,給人民帶來的都是災難。因此,交戰雙方,很難說誰是侵略者,誰是被侵略者;誰是正義的,誰是非正義的。不過,在城濮之戰的前夕,北方的狄族和戎族仍舊嚴重地威脅著黃河流域各國,號稱“南蠻”的楚國的勢力也正在向北方擴張。這對黃河流域各國說來,對它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發展,是不利的。經過城濮戰爭,晉國不但迫使楚國的勢力退回南方,而且解除了狄族和戎族的威脅,使黃河流域各國比較先進的經濟和文化得以繼續發展。就這方麵來說,晉國取得戰爭的勝利,對當時黃河流域各國的曆史發展,還是起了一些積極作用的。

2堅守防禦,實施火牛陣——春秋時期濟西、即墨之戰中的軍事謀略戰國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較弱的燕國與齊是近鄰。燕王噲於公元前318年讓位於燕相子之,以致太子平與子之因爭奪王位而發生內亂。齊宣王於公元前314年乘機攻燕,在50天之內攻下燕都薊(今北京),殺燕王噲和子之。但由於齊軍在燕大肆燒殺搶掠,燕國民眾紛紛起來反抗,各諸侯國也準備出兵救燕,迫使齊軍撤退,太子平即位為王,即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後,廣招賢士,改革內政,發展生產,積極準備報齊破國之仇。公元前301年齊宣王死,燕昭王想乘機攻齊,但從燕國的土地、人口和經濟條件看,燕遠不如齊國,單憑燕國本身的力量,不可能戰勝齊國。在此形勢下,燕將樂毅和燕相蘇秦提出爭取與國,孤立齊國;並慫恿齊國滅宋,以加劇它與各國的矛盾,爾後聯合各國,大舉攻齊。燕昭王采納了這一計策。

為此,蒸表麵上臣服於齊,並派蘇秦入齊進行離間活動,取得了齊王的信任。齊國被燕表麵的屈服所迷惑,放鬆警惕,對燕不加戒備,甚至連防備燕國的兵力也全部從北麵撤回。公元前288年10月,秦約齊王同時稱帝,結成聯盟。燕再次派蘇秦至齊進行離間活動,勸說齊王撕毀齊、秦盟約,廢除帝號,而後伺機滅宋。齊王果然被打動,在取得攻秦勝利後,又經過三次戰爭,滅掉了宋國。鄰近齊國的宋國,土地肥沃,生產發達,其大商業城市定陶的巨大稅收,尤為齊、秦、趙三國所垂涎。宋為齊所滅,不僅加劇齊同秦、趙的矛盾,也對韓、魏、楚形成嚴重威脅,因此導致齊與各國矛盾異常尖銳。燕利用這種形勢,積極活動,終於和各國結成攻齊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