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唐太宗為了消除北方威脅,命李靖率李世勣、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等統兵10萬餘,反擊東突厥。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3000精騎從白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屯惡陽嶺(今山西平魯西北),乘夜襲占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

頡利未料唐軍突至,率眾北撤。李世勣率軍自雲中出兵,在白道大敗突厥軍。頡利搜集殘部退屯鐵山(今內蒙古陰山北),準備待草青馬肥之時退往漠北,遂行緩兵計,請求歸附。太宗亦派唐儉等前去慰撫。李靖與李勣等在白道會師,慮其逃往漠北難殲,決定乘其不備,以精騎襲之。

頡利見唐使來,大喜,以為安然無事。二月初,李靖率精騎萬人,攜20日糧,於夜間行軍,進至距頡利牙帳7裏時,始被發覺。頡利倉皇逃走,突厥軍大潰,被殲萬餘,俘10萬餘。頡利率殘部退至磧口(今內蒙古二連浩特西南),又遭李勣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5萬投降。頡利逃奔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後被俘送京。

4土木蒙塵,保衛北京——明京師保衛戰中的軍事謀略明京師保衛戰是明朝以於謙為首的軍民抵抗蒙古瓦剌軍侵犯的正義戰爭。瓦剌是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脫歡統治瓦剌。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脫歡死,其子也先自稱淮王,東征西討,勢力大盛,夢求再現大元一統天下的局麵,其鋒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統率所部進攻明朝,自己率領人馬攻打大同。時太監王振專權,他挾英宗倉促親征。八月初,英宗帶領50萬大軍前往大同迎戰,剛至大同,王振聽說各路軍馬接連失敗,急忙退兵至四麵環山的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境內),被也先追至,從征官員和士兵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也先乘明廷無主,國無重臣,主力潰散,京師空虛,人心未固之機,繼續南攻,企圖進占北京,迫明投降。

敗訊傳到京師,皇太後命英宗弟朱祁鈺監國,召集群臣,共商國事。有人主張遷都南逃,時任兵部侍郎的於謙堅決反對。他說,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勢便去。他針對危局,奏請確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並迅速調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師,誓死抗擊瓦剌軍,保衛京師的安全。於謙的主張得到皇太後、朱祁鈺及大多數朝臣的讚同和支持。於是,於謙將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的運糧軍,全部調進北京。有了這些人力和財力條件,京師人心漸趨安定。八月,於謙升任兵部尚書。朱祁鈺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次年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挾明廷的陰謀破產,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十月初一日,瓦剌軍分三路大舉進攻京師。東路軍2萬人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作為牽製力量。中路軍5萬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軍10萬人由也先親自率領,挾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今陽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鎮北)後,揮師南下,直逼紫荊關。景帝命於謙提督各營兵馬,將士皆受其節製。

初九日,也先抵紫荊關親自督戰。投降瓦剌軍的明朝宦官喜寧熟知紫荊關關防部署,引導瓦剌軍偷越山嶺,腹背夾攻關城,守將韓青、孫祥戰死,紫荊關被攻破。瓦剌軍便由紫荊關和白羊口兩路進逼北京。

明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討戰守京師策略。於謙提出,麵對強敵,不能示弱,主張到城外背城迎接敵人,將22萬大軍列陣於京師九門之外。於謙身先士卒,到防守的重點德勝門親自督戰。軍陣部署完畢後,於謙令關閉各城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於謙還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順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英宗置於德勝門外空房內,企圖迫使明軍獻城。於謙暫隱主力,采用小部兵力處處襲擊,攪亂敵軍。當天晚上,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迎擊瓦剌軍,殺敵數百人,軍威大振,迫使瓦剌軍不敢貿然進攻。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進攻德勝門。於謙早料到瓦剌軍可能要從這裏進攻,就派石亨預先埋伏於德勝門外道路兩旁的空房中,隻派少量精騎迎戰瓦剌軍。明軍接戰後,佯裝敗退,瓦剌軍以萬餘騎追來。待瓦剌軍進入明軍伏擊圈時,範廣出敵不意,指揮神機營突發火炮、火銃,同時,石亨所領伏兵突起夾攻,瓦剌軍大敗。瓦剌軍又轉攻西直門,明守將都督孫鏜率師迎接。戰鬥打得十分激烈,明軍斬敵前鋒數人,迫其北退,孫鏜又率軍追擊。瓦剌軍合圍孫鏜,孫鏜盡力拚殺,一度退到城邊。幸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兵前來增援,瓦剌軍三麵受敵,被迫退去。

這次戰鬥後,於謙根據戰鬥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重新作了部署,加強了西直門和彰義門之間的軍事力量,命毛福壽於京師西南各要口設置伏兵,以待策應。將領之間要加強聯係,互相應援。瓦剌軍在德勝門和西直門受挫後,又在彰義門發動進攻。明軍弓矢、短兵前後相繼,挫敗了敵軍的前鋒,但自己也亂了方陣,瓦剌軍乘機反擊,明軍敗退,瓦剌軍追到土城,土城一帶的居民,擲磚投石,阻遏了瓦剌軍的進攻。不久,明援軍趕到,瓦剌軍倉皇逃走。

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京師旦夕可陷。但經過5天的激戰,明軍屢獲勝利,士氣旺盛。瓦剌軍屢敗,士氣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