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3)退避三舍
晉軍伐衛攻曹,原是想以此來解宋國之圍,沒料到攻下曹、衛兩國以後,楚國還是圍住宋都不放。宋成公第二次派人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感到很為難。他對大臣們說:“宋國來求救,要是不去援救,宋國就會同我們斷絕關係。同楚國商量,叫楚軍自動從宋國撤退,楚國又不答應。我想同楚國打一仗,但是齊、秦又不肯同我們合作。這怎麼辦呢?”還是先軫有辦法。他對晉文公說:“叫宋國不必向我們討救,而用財貨去賄賂齊、秦兩國,請齊、秦出麵調解,要楚國退兵。我們把曹國國君扣留起來,並且把曹,衛的土地分一些給宋國。楚國同曹,衛很要好。這樣一來,它一定不會接受齊,秦的調解,同宋國講和。齊、秦接受了宋國的賄賂,卻起不到調解的作用,就會對楚國不滿。這樣,它們怎能不同我們一起並肩作戰呢!”晉文公十分讚許這個計謀,立刻扣留曹共公,把曹、衛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宋國。
晉國同齊、秦建立聯盟,這對楚國說來,自然是很不利的。楚成王也看清在這種極為不利的形勢下,同晉國交戰是討不到什麼便宜的,於是就下令叫申叔撤離縠地,叫子玉撤離宋國。他說:“我們不能同晉國軍隊打仗。晉侯出奔在外十九年,後來終於回國即位。他什麼危險、困難都經曆過,經驗很豐富,要戰勝他是很困難的。”
但是,正在前線指揮楚軍攻宋的子玉並不服從楚成王的命令,他堅持要同晉國一戰。他派大夫伯棼〔fén焚〕去見楚成王,要求楚成王增加軍隊,並且下達出戰的命令。子玉為什麼堅持要同晉國交戰呢?其中有這樣一個原因:
楚國圍宋的前夕,楚成王叫已經卸職的令尹子文在一個名叫睽〔kuí葵〕的地方訓練軍隊。從天明到中午,子文沒有懲罰一個人。接著,現任令尹子玉又在一個名叫蔿〔wěi偉〕的地方訓練軍隊。到天黑收操的時候,他鞭打了七個人,用小箭穿了三個人的耳朵。國內年老有資望的人,都認為子玉有才能。子玉做楚國的令尹,是因為他伐陳有功,由子文推薦的。因此,這些老年人又都去向子文祝賀,賀他推薦了有才能的人。但是年幼的蔿賈,卻很晚才去。去了,也不向子文祝賀。子文問他為什麼不賀。他說:“我不知道你有什麼可賀的。你推薦子玉代自己做令尹,據你說是為了安定國家。但是子玉沒有大才能,如果再叫他對外作戰,一定要失敗。試問,這有多少好處呢?你推薦一個使國家打敗仗的人,又有什麼可賀的呢?子玉這個人倔強而沒有禮貌,不能治理百姓,如果叫他帶領超過三百乘〔shèng聖〕車的兵士去作戰,怕就不能勝利回國了。如果他果真打了勝仗,那麼等他打了勝仗回國,再祝賀也不算遲。”子玉聽了蔿賈對自己的這番評論,很不滿意。他認為這次對晉國的戰爭正是表現自己,提高自己威信的好機會。因此,他堅決主戰。他要伯棼向楚成王轉達他的話說:“我不敢說一定有把握打勝仗,隻想用事實來杜塞那些說我不會用兵的人的毀謗。”
子玉不服從命令,楚成王很不高興。但是,楚成王也不甘心讓晉國獨個兒稱霸,阻礙自己的北進。所以,當時他沒有堅決製止子玉,並且還給了子玉一些人,作為補充力量,希望僥幸得勝。
宋國軍民憑城堅守,楚軍攻了好久攻不進去。子玉隻好派大夫宛春去同晉軍談判,退兵的條件是:晉國恢複衛成公的君位;恢複曹國的領土。
接受不接受楚國提出的談判條件呢?晉軍將領們的意見有些分歧。
狐偃認為楚國的條件太苛刻,主張不接受。他對晉文公說:“子玉多麼沒有禮貌,多麼不講道理呀!您是君,隻得到解除宋國包圍一樁好處。子玉是臣,倒要得到恢複衛侯和封曹兩樁好處。就同楚國打一仗吧,別失掉這個機會。”
中軍主將先軫的意見,比狐偃高明。他對晉文公說:“您還是答應了楚國提出的條件吧!安定別人的國家,才可以稱為有禮。楚國子玉通過使者宛春說的一番話,可以使衛、曹、宋三國安定下來。我們隻要說一句拒絕的話,就可能斷送這三個國家。那樣,就是我們不講禮。沒有禮,怎樣去同敵人作戰呢?再說,不答應楚國的條件,就等於拋棄宋國。我們攻曹伐衛,原是為了救宋國。現在又拋棄它,各國諸侯要說些什麼呢?楚國的條件可以使衛、曹、宋三國得到好處。要是我們拒絕了,這三國就會怨恨我們,同我們為敵。樹敵多了,又怎麼能夠取勝呢?我以為,不如將計就計,私下答應曹、衛恢複自己的國家,使它們脫離楚國。同時,我們把楚國使者宛春扣留起來,以激怒楚國。子玉惱怒,一定來進攻。我們就全力應戰。至於要不要恢複曹、衛的問題,等戰爭結束以後再作考慮。”